打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
2020年06月03日 0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3日总第1939期 作者:马恒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食品安全事关基本民生。治理食品安全风险,防范食品安全事件,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满意度,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保证了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由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仍然较为严峻。

  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2015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总则明确了食品安全工作实行社会共治。社会共治可以克服中国面临的相对有限的行政监管资源和相对无限的监管对象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和利用多元主体的力量,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单一监管的缺陷和市场失效。因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推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方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构筑起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让人民吃得放心。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一书由人民出版社适时出版,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也具有很好的现实应用价值。

  基于时代赋予学者的历史责任和作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长期研究,该书把握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基本特征与现实国情,构建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三大主体:政府、市场与社会角度,研究三类共治主体的典型行为特征与规律性表现,力求科学总结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现实经验,提出食品安全治理的政策选择和具体路径。

  全书以构建中国特色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论框架为目标,在借鉴西方理论与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把握“全球视野”与“本土特质”两个维度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并提出了“整体性治理应该是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本思路”“理论分析框架应具有研究视角的中国特色、风险治理的实践特色、共治体系的系统特色、共治体系的开放特色”,以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技术保障的有机统一的特色”等一系列观点。

  作者立足中国现实国情,以实地调查为基本研究手段,总结实践经验,服务实践应用,体现了该书努力回答社会关切的基本宗旨,更反映了作者根植于国情而研究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学者情怀。在研究方法上,全书坚持“学科交叉、特色鲜明、实证研究”的学术理念,努力采用多学科组合的研究方法,力图采用科学、前沿的研究工具展开研究,为科学回答“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首先‘共治’什么”奠定了科学基础,对探索构建多主体无缝合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列于书案。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