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珊:勾勒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2019年04月04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4日第1667期 作者:张珊

  无论是古代诗文评的著作,还是史书传记中史臣对一段时期文学的概括总结,抑或是其他散见的论文篇章,都试图勾勒对文学史的整体认知,尤其是对重要作家与作品的认定。

  以问题为中心

  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与传统诗文评相结合,中国自己的文学史学科随之产生,文学史著作陆续出现。关于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的论著,就属于文学史中断代与分体的细化研究。而在大量的文学史著作中,又以通论性或专题性的研究为多,细致勾勒魏晋南北朝这一文学自觉时代诗歌发展过程的论著并不多。把从建安到南朝诗歌发展历史串通起来,并探究其规律与新变,是书写这段诗歌史的任务。由于六朝文献的严重散佚,根据少量篇章甚至断简残篇恢复文学史的原貌,进而推测一时的创作及诗歌发展动向,便需要在对文献全面掌握和精细解读基础上,再带有宏观的理论视野和通变意识,才能勾勒其发展史。新时期以来,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葛晓音《八代诗史》、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等专著陆续出现,《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修订版)(傅刚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7月版)便是其中论点新颖的一部。傅刚以中古文学研究著称,其《文选》《玉台新咏》《左传》研究引人注目。

  全书共十一章,分别论述建安、正始、太康、玄言诗、陶渊明、南朝、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北朝诗、庾信等时期最重要的诗歌体式或人物流派。每章中既有结合时代风貌、作家个人经历的大的背景分析,又有对诗风转变、作家特质等问题的具体剖析,还把各个时期最关键的问题单独讲解。这些讲解绝非按部就班,而是处处以问题为中心,且都是关于文学发展的肯綮问题。作者谦称其为少作,正因为是年轻时所写,书中渗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并结合自己的体悟,给出大胆设想与精密论证。比如“绪论”中就提出五言诗何以产生于汉代,何以自《诗经》后几百年为诗歌发展的空白期,五言诗何以取代四言诗,何以五言诗能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最主要形式等诸多问题,进而提出五言诗一产生就注定要走上格律化道路。全书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勾勒五言诗的发展历程,探究它何以走向格律化,并展开对各个时期诗歌变化的分析。

  把握文学史大脉络大问题

  书中的通变意识体现在文学形式间的影响与渗透,不同时期文学主题的转变,不同作家间的继承与影响等。就诗歌发展阶段而言,太康文学、玄言诗时常受到诟病,而作者以发展的眼光,指出太康文学中的繁缛与模拟、玄言诗存在的进步性。针对每种诗歌形态的来龙去脉,书中也有溯源,并着重探析诗人间的互相影响。比如论潘岳时,找寻悼亡作品对他的影响,还将其与张协对比。而对张协以雨景为代表摹物之作的分析,指出写雨小赋对他的影响,而他又影响了傅玄、傅咸等。论山水诗时,提出最早写作者是杨方、李颙、庾阐等,其后记游、写景、悟理的结构随玄言诗的兴起而一度消失,直到谢灵运时才恢复,并形成稳定的记游、写景、兴情、悟理四段结构式。正是在对结构分析基础上,对山水和田园诗有了更客观的界定,这包括山水美在于奇,奇主动,富于变化,适于近体诗的起承转合;而田园美在于淡,淡主静,更适于古体。

  除了对文学史大脉络、大问题的把握外,该书对于具体时段的研究也值得推崇。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有时代与个人的背景分析,而且有对诗人审美追求、趣味的分析,乃至对诗句的溯源、考证与比较,微观与宏观结合。以具体章节为例:作者将建安文学分为三段,认为抒情性是建安诗歌总体特点;而对于作家主体身份的介入、写作方法上抒情取代叙事等问题的提出,均为理论的升华。至于曹操运用乐府古题写时事,以及诗歌中处处体现的真气,曹丕对“魏响”的开创及将诗歌变为文人诗,曹植的骨气与辞采华茂等,也解析深入、透彻析理。

  分析别出心裁

  其他章节也有出彩之处,比如指出太康文学社团包括以晋武帝、晋惠帝、愍怀太子等帝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以石崇为中心的“金谷园诗会”、以贾谧为中心的“二十四友”,以张华为代表的创作与评论中心,这是全面而客观的归类,而通常学人多关注“二十四友”及其中几个代表作家。又如,作者提出太康文学的前驱是傅玄与张华,经过他们的过渡才迎来太康文学的繁荣,而通常的文学史著作对二者论述很少。另外,《诗品》中提出西晋最有名的诗人是“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三张”却作品寥寥。该书作者指出“三张减价”的原因是不预“二十四友”。

  书中对具体诗人、作品的分析,无论篇章立意、结构安排,还是写作技法、遣词用句,均力求阐释得精细严谨而别出心裁。比如,谈陆机写作法规的建立,繁缛赡密的特色通过赋法、对偶、析文来体现,这是篇章结构的特色,而工巧绮练则是字词句表现的特色。再如,分析谢朓选择山水诗与谢灵运因怀才不遇而发泄为山水诗不同,谢朓将“怀禄情”与“沧州趣”结合表现出清丽平淡之思,篇章完整、清新省净;而山水诗由繁芜到省净却与家族的兴衰有关联。作者还抓住诗风特色,尤其是传统诗文评的常用术语进行分析。比如论三曹,则有从古直悲凉到便娟婉约和文采气骨兼茂的不同;论玄言诗,则要谈“淡”“虚”“旷”“冲”“静”;论南朝诗歌,则“淡”和“清”是关键词;论陶渊明,则诗中“新”“欣”二字使用率颇高。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