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剑:供给侧改革的学理阐释
2018年09月20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0日总第1541期 作者:苏剑

  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和路径展开了积极探索。《中国式供给革命》(方福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从历史和政策沿革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和表现,探索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路径,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加入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基于中国国情提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步走的策略。

  从中国国情出发

  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由得让人想起美国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时代的供给革命。该书之所以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称为“中国式供给革命”,是因为这场革命与美国的供给革命在背景、目的、政策和理论基础上均有很大不同。美国当时面临的是经济增长停滞、生产能力不足,以及两次石油危机和越南战争带来的滞胀,其供给革命主要是通过减税政策提高生产力,恢复美国经济增长。而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生产能力不足,而是过剩产能、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的不匹配,因此采取“三去一降一补”的措施去除过剩产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加有效供给。我国不仅要对供给总量进行调节,更注重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没有现成的理论可循,是对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独具中国特色。

  全书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我国供给过剩的原因和改革的方法,结合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政策以及面临的问题,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分析了中国供给过剩,经济结构失衡的内因和外因。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的供给过剩不仅是总供给数量的过剩,更重要的是结构性过剩,即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匹配。这种结构失衡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上的,即中国的半市场经济体制、追赶战略、官员体制与政策杠杆。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其调节能力。与英国脱胎于封建经济的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是一个自主变革的过程。作为世界上唯一成功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独树一帜,当然也面临独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较短,且没有成功经验可循,需要在摸索中过河,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仍有待调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仍有待发挥。

  重视需求稳定增长

  书中客观指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分析产能过剩方面的局限性:它只能从总量上而不能从结构上分析产能过剩;无法区分绝对产能过剩和相对产能过剩;不能直接分析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的制度原因。有鉴于此,作者加入了制度分析和结构分析,既在总量上分析了产能过剩的原因及政策,又结合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分析了目前供给需求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

  仅仅从供给侧考虑还无法彻底解决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需求管理来配合:一方面,总需求的适度扩张可以缓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总需求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总供给结构性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以适应需求结构为目的的供给改革,才能实现社会总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均衡。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总需求影响的主要是短期的经济稳定,总供给决定长期经济增长。只重长期不重短期容易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造成经济危机;只重短期不重长期容易造成长期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既要关注长期经济增长,也要关注短期经济稳定。中国的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失衡是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造成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兼顾总需求的稳定和增长。2018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加快结构调整和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也说明了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需求侧的引导与支持。

  推进双向改革

  在书中,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步走的策略:对症治疗、巩固治疗、去根治疗。在这个策略中,“三去一降一补”只是第一步,是为结构性改革扫清障碍,更为核心的任务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制度改革。巩固治疗主要指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书中强调了调整总需求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应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改革和调整的重点。目前经济结构变革和升级应主要着力于做实做强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作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行制度改革,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土地制度,建设并完善激励机制与创新机制。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有很大差异,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从长远来看,去产能需要依靠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才是解决供给过剩和经济结构动态优化的长效机制。

  全书通过分析总供给变化的水平效应和垂直效应,提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三引擎:要素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升级和TFP提高。这与学界过去提到的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有着较大区别,传统的“三驾马车”是从需求来说的,侧重需求总量;而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三引擎不仅涉及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匹配,还涉及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将经济的短期稳定与长期增长结合起来,将经济的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结合起来。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和美国的供给学派。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应是古典经济学。此外,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层面对总供求关系的分析,也对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萨伊定律建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忽视了社会制度对供求的影响。美国的供给学派提出的更多是经济政策,并无独创的理论基础。中美两国供给革命的背景和目的不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体制改革,既需要借鉴古典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又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来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症下药,设计出一套适合中国的结构改革方案。

  作者分析认为,仅依靠政府“三去一降一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建立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长效机制。由此,书中尝试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未来模式(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是有效率市场和有效率政府的“双效”组合。要实现这种双效组合,必须推进双向改革或双重路径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改革,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