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东:开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2017年10月26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26日第1317期 作者:吴向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充分表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面对全球教育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更新理念、锤炼内容、拓宽渠道、创新形式,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符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开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理解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核心著作导读》(以下简称《理解马克思》)课程及配套读本(张亮、周嘉昕、孙乐强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版)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读本知识与视觉化讲授无缝对接

  该成果有效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机制的双向融合,努力适应通识读本建设的新方向新潮流新趋势。2012年以来,慕课浪潮席卷全球,为顺应这一趋势,国内外著名高校纷纷做出积极回应,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慕课。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高校出版的与慕课配套的优质读物较少。

  《理解马克思》课程最先上线美国Coursera平台,这也是国内高校在国际平台上线的第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识课程,然后又分别上线“学堂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在国内外高校产生了良好反响。《理解马克思》读本就是以慕课讲稿为蓝本编辑出版的线下配套读物。它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课程内容和丰富的文献资料,积极探索线上共享课程向线下优质读本的转化机制,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更为重要的是,《理解马克思》读本突破了传统书籍的出版局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50个二维码,学习者只要通过手机扫描,就可直接链接到线上课程,实现了读本知识与视觉化讲授的无缝对接。  

  知识传播与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

  该成果紧紧围绕“认识世界,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系统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资政育人功能,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播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推进哲学专业教学向通识教育的转化方面做出了探索,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如何立足中国实际,建构和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积极推进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课题。该成果以“立足文本、面向现实、把握方向、引领思想”为原则,分别围绕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以及他的三部核心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展开讲述,尝试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丰富的资料、深入浅出的学理分析,系统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既凸显课程的政治导向,坚定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又充分彰显了课程的学术性、理论性和时代性,为当代青年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及其时代价值,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课程资源和配套读本。作为专门面向非哲学专业学习者的通识课程和普及读物,该成果的面世,为我国进一步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教育方式,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新路径。  

  线上线下、理论化大众化相互补充

  《理解马克思》课程及读本上线国际国内平台,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一方面,向国外学界展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学的理论成就及精神面貌,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另一方面,也为初学者走进马克思的精神世界,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其当代价值,坚定理想理念,提供了优质的导读性课程和读本,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服务功能。

  总之,该成果积极探索了一条从哲学专业教育到通识教育的转化之路,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机制的深度融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政育人和主流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功能作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