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刚:一部实用的科研宝典
2017年09月07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7日第1287期 作者:余志刚

  在科学研究中,研究方法好比“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它是出成果的关键。探求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离不开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程序与规范的边界进行界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人,赵德馨先生对开拓一门新学科有切身感受;他早年即著述丰厚,晚年仍笔耕不辍,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方志学、文献学等,科研实践经验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关注研究方法,在找寻科研门道上颇有所得,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认识,于85岁写成《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程序与规范》(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版)一书,金针度人。

  统一学德与规范

  将学德与规范统一起来是该书题中之义。全书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论证了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提出科研工作的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认识路径,根据已知探索未知,以古今中外新旧会通为旨归,大胆推陈出新。

  一般而言,区分理论层次的标准有多个。按适用范围不同,书中将理论区分为既能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又能用于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能用于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能用于解释社会特定领域现象(某学科研究对象)的理论三个层次。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永远前进的。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论证了要将马克思主义放到最高层次上,其他可用理论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予以改造,而后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统领之下。

  科研工作中每一步应该怎样做,做的过程中应遵守哪些规范,可能出现哪些失误,书中讲得细致;对这样做不那样做的道理,说得透彻。作者注重充分汲取前人成果,特别是最新成果;同时又有多年科研工作的经验教训与新见解。值得注意的是,与介绍某个学科特定研究方法的论著不同,该书叙述的既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共同的路径和规范,又照顾了个别学科的特殊性。比如,一般来说,在研究工作进行中应编写大事记,但对纯理论的学科则可省略这一步。因为纯理论的学科重在抽象理论概念推演,涉及对事物作横断面的研究而不涉及发展过程,如哲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无需作大事记。

  “学有定规”与“法无定法”

  社会科学研究须讲究方法,作者提倡“学有定规”与“法无定法”,鼓励创新方法。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从普遍性与特殊性范畴而言,既有“通用方法”,又有“专用方法”。在论述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共同处(“通用方法”)时,着重强调了唯物辩证法和逻辑学的价值;在论述各门学科的不同之处(“具体方法”)时,则主张应尊重各学科自身的具体特点,去选择符合自身研究规律的方法。

  从方法论层面讲,各学科俱有各自所应遵循的特定方法;在解决不同层次问题时,可以说既是“法有定法”,亦是“法无定法”。各学科的特定方法不可不遵,因为它们是规范,不学“法”、“规”,便入不了科研工作之门;习得“法”、“规”,就要考虑突破“法”、“规”,从“法有定法”进入“法无定法”,以求创新。只守“定法”,不去创新,不可;不遵守规范,不能创新,亦不可。“学有定规”与“法无定法”是一种辩证关系。研究者须在遵循社会科学研究共同法则与各门学科特有法则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新方法,在实践中落实“学有定规”与“法无定法”。

  在结构和体例上,正文部分注重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步骤与规范的精粹及通用办法;章后注部分,对正文作补充式的说明和解析。这一方面保证了内容叙述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对正文部分不能细大不捐、面面俱到的地方进行发散式填充,以延伸阅读和开列书单等方式,引证大量生动的中外学林掌故、案例与书目提点,使道理和规范具体化,利于读者阅读与理解、接受和掌握,进而达到“拾遗补阙”的目的。比如,在“搜集资料”章后注中云:顾炎武《日知录》和赵翼《廿二史札记》均由平日记下的一张张纸片(卡片)编辑而成。宋代梅尧臣外出时总带上一个小布袋,每读到佳句、想到妙语,就把它们写在纸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又如,在“分析与综合”章后注中,列举了景天魁、陈向明、林世华等人著译的关于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专著论述。前者重在揭示掌故与案例,后者重在满足读者对具体方法的需求。

  换个角度与只唯实

  该书提倡社会科学研究须讲究立论规范、逻辑严谨、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结论科学,且全书行文也体现了这些原则。比如,在论及“换个新角度尝试解决问题的好处”时,作者举出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观点作为论据。黄仁宇认为,在破解“李约瑟难题”、分析东西方差异时,研究者应该追问的是西方非常态的历史现象何以发生,而不应去探究中国为何未能率先走出静态的传统社会。这种思维的逻辑演绎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创新——换个角度的好处。又如,关于“钱学森谈到如何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时,提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的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难能可贵精神在作者身上展露无遗:在评论钱学森的相关说法时,对“钱学森提出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以及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方法”的观点赞同,但对其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微积分”方法表示怀疑。

  学界已形成了自然科学学,与自然科学大有关联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同样牵动着学者们的心。尊重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要求学界早日建立社会科学学——专门研究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方法的学科。目前,社会科学学学科建设聚集了一些共识,该书作者高度认同和赞赏这一发展趋势,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科学推进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该书主题讲的是社会科学的工作程序与规范,但着眼点仍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甚至是社会科学界热盼已久的对社会科学学学科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书算得上是赵德馨先生对学界翘首以盼的建设社会科学学学科的回应和引领的积极尝试。

  总之,这是一部手把手教导后学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宝典,尤其对不得科研其门而入的青年学子而言,更有指点迷津之效。它的出版,不仅有利于匡正学术失范行为,而且对改进当前学风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