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路径
2022年01月12日 09: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2日总第2328期 作者:邱红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养好少年儿童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强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对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和策略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2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做出了整体安排和综合部署。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为全国近三亿儿童的健康茁壮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并以此推动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行动、责任和事业,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所在、使命所系。

  中国特色儿童友好社区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除家庭、学校外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社会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需求都要在社区或周边地区得到解决。因此,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国家的“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战略部署至关重要,是全国各地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基本单元和根本所在。

  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不仅是保障儿童权利、促进儿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还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创新视角。

  我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应立足国情,紧密结合我国儿童发展需要和城市建设实际,科学、系统、有序开展相关工作,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径模式。

  中国特色儿童友好社区的核心特质

  “儿童友好”的内涵是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中国特色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应聚焦于儿童每日生活、出行、学习、交往、游戏等成长需求,通过营造“保障安全、体现包容、提供便利、尊重天性、激发共创”的社区氛围,促进每个儿童和青年平等享有自身权利、充分发挥自身潜力。

  1.保障安全。调研发现,来自城市的机动车干扰和陌生人威胁是儿童和家长的最大担忧,这直接制约了儿童的独立出行行为和探索城市的欲望。儿童友好社区应首先从制度和环境建设上全方位保障儿童安全,通过在儿童活动密集地区设置独立步行路权的连续路径,开辟由成人护送的步行巴士专线,提升校园周边停车、限速、智慧过街等交通管理水平,加强公安监控和一键报警系统建设等措施,为儿童日常出行和活动构筑安全壁垒。

  2.体现包容。由于“儿童友好”面向18岁以下的所有自然人,因此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要关注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属性、不同身体状况儿童的发展需求,体现全纳性。通过提供0—3岁婴幼儿的家庭照料和托育服务,优化4—6岁学龄前儿童的休闲游戏设施,增设7—12岁小学生的运动交往空间,提供13—18岁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丰富适宜残疾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活动资源,为所有儿童和育儿家庭提供全面系统的社区支持。

  3.提供便利。调研发现,育儿家庭对15分钟生活圈内服务设施的丰富性和便利性有很大需求,尤其居住在老旧小区、胡同平房区和农村自建房中的儿童获得各种服务的机会更为短缺。儿童友好社区应以学校、儿童之家、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提供支持性、保护性、补充性和发展性服务,并结合属地社会资源为儿童拓展阅读、科普等社会实践场所,织密类型丰富、功能完善、便捷可达的基层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满足当代儿童多元化的成长需求。

  4.尊重天性。促进儿童接触大自然、在户外游戏和运动,不仅能建立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还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儿童友好社区应正视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自然中领悟、在社区中成长的需求,增加社区儿童“微花园”,鼓励社区打造儿童“游戏角落”,提供适龄儿童步行、滑板、骑行路径和探索空间,将社区打造为网络化的儿童游戏场,用愉悦的空间来治愈城市儿童的“高楼幽闭症”与“自然缺失症”。

  5.激发共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在“儿童参与”,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不仅能促进儿童主动思考、协调合作,还能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儿童友好社区应将儿童参与纳入与儿童权利和自身发展相关的公共事务和设施建设全过程,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儿童和育儿家庭的需求、满意度和意见建议,通过成立线下或线上的议事会来拓展儿童的参与类型和深度,全面保障儿童在社区发展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

  中国特色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路径

  要将“儿童友好”从理念转变为社区实践,必须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需求为导向、以儿童更好成长为目标,将儿童的心声、需求、优先事项和权利纳入社区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形成“政策支持、试点先行、监测评估、强化宣传”的系统性建设路径。

  1.完善政策支持。将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制定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行动方案,完善儿童友好社区标准体系和建设指南,形成创建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规范化。加大对社区儿童工作的专业人员培训和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并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资金信息进行公开。

  2.抓好建设试点。支持社会组织活跃、基层自治良好、儿童优先意识浓厚的社区先行探索,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等行动,分批分期滚动推进实施,以点带面夯实基础。既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主体作用,注重个性化探索和差异化建设;又要注重提炼总结共性制度建设、标准构建成果,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

  3.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儿童友好社区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和动态维护机制。开展儿童友好建设的社区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儿童数据信息,对本地区儿童发展整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组织制定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评估体系,专家及时进行跟踪指导和意见反馈,适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条件成熟的相关指标可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4.强化宣传交流。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公益宣传,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向全社会推广儿童友好理念,促进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市民—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总结优秀社区建设经验,推广具有示范效应的建设模式。借鉴国际有益做法,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国际影响力。

  期待中国的儿童友好社区能成为守护儿童的温暖港湾,孩子们在这样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再把孕育出来的责任心、同理心、感恩心、诚信心奉献给他们所居住和热爱的家园。

  (本文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北京面向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研究”(2020-R-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