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文化自觉
2020年06月24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4日总第1954期 作者:张立才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全球化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对社会历史进程经历了从现代化到现代性及文化自觉的反思。因此,审视文化现代化的变革与重建,对于理解总体性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学则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在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便提到文化自觉的相关内容,即加强对本国文化的“自知之明”,进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在文化选择上的主动性。文化自觉,就是要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求自身的权威系统或坐标体系,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建构学术话语权的根基。

  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以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获得话语权,将决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科学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坐标和未来发展方向,避免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陷入文化迷失。与此同时,从实求知、学以致用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也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文化自觉。从另一角度来看,文化自觉促使社会科学研究追本溯源,更为实事求是。中国的社会科学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绝不是对西方社会科学的简单复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应打破以西方为圭臬的思维方式,坚持从实求知的原则,立足中国土壤的根基,深入挖掘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探索中结合中国实际。

  社会科学研究与具体问题解决相结合,可进一步巩固和推动文化自觉。社会科学研究应注重经世致用,以问题研究与解决为中心。文化自觉的初衷也正在于促进人的自存与发展,提高文化群体的适应能力,而非盲目地保存文化。社会科学研究应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和方法深刻认识中国社会,认真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基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方面,有人主张应该抛弃传统并全盘西化;另一方面,有人主张以传统文化来对抗这种西化。这两种观念的错误之处在于未辩证地理解外来要素。恰当地来看,中国内部的国际要素已经是中国人自己掌握了的要素;而我国现代化的源发要素及其实践上的巨大成功,也容易使人盲目自信并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只有充分认清中国与国际的紧密联系以及国际危机有可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破坏,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化。

  因此,不同国家可以共享发展成果,但不论愿意与否,大家也必须共同分担危机。全球化已不仅仅是某个社会实在领域的全球化,也不再是单方要素、路线的全球化。这一切都说明全球化已成为前提性、背景性的存在视域,不再是一种强势地方性、地域性的推行模式。美国学者罗伯逊将全球化解释为“球域化”(glocalization),体现出全球化是一种共同存在境域的意义。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对外所展现的精华,显然不仅仅是实物层面的东西,还应该包括这些实物里面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把文化看作人类生活世界之所以可能的基础,人们才有可能形成共同的超越追求,这体现了人类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形而上本质。

  现代化的文化自觉在我国具体实践中体现出多重的追求。首先,必须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文化包含着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制度性要素,也有非制度性要素。尤为重要的,现代西方社会也明确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对现代强势技术文明的补救效应。现代技术、生产与全球商品经济催生的过度消费已经严重地损害了现代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追求,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敛和冷静能促使人们更适恰地看待现代物欲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有对理想性的超越追求的内涵,但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特质,这自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御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危机。其次,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类型的构建,向世界贡献本己文化的精华。在全球化视域中,一个民族的复兴同时也意味着其他民族的兴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正是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对世界文化的构建和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世界文化的建构能够在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之间形成共同的生存理想和超越追求,这对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中国知识传统历来有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担当和情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文化自觉,可为国际社会和全人类作出文化贡献。

  总之,当今全球化时代,尽管在国际交往中存在着摩擦甚至冲突,但整体趋势仍是追求合作与共赢。全球化带来的最明显事实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必须依托于世界的良好局势。辩证地看待全球化,一方面,要看到全球化对实现现代人整体生存理想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风险要素。我国现代化置身于全球化境域中,其选择是明确的,即通过维护共同的理想来实现自己的复兴,更自觉地传承文化传统以应对现代性中的技术形而上学特质。因此,文化自觉是我国现代化在全球化视域中的必然选择,而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也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我们的文化自觉。

  (本文系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现代性视域中的文化转型”(17ZXD2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