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乡村主体本位 建设乡村公共文化
2019年11月20日 0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0日总第1819期 作者:韩庆龄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新时代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如何安放,直接关系到基层社区的秩序稳定和现代化转型的成败。农村公共文化作为地域内农村居民基于长期生活体验创造出来的文化谱系,与当地社会生产、民风习俗、自然环境等相嵌共生,并与村庄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高度相关。由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乡村本位和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才不至于形神分离、走偏方向。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要激活内生资源,加强与现代科技、智能文化结合,形成多元文化的协同发展。当前城乡社区公共文化的供给主要有社区内生和外部输入两大类型。其中,内生型文化是基于社区自身的传统底蕴,经由内部力量引导或精英自我组织而形成的活动。它是从社区内部生长出来的文化类型,往往因先天引导不足或组织资源匮乏而缺乏持续的生命力。外部输入型文化具体包括地方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方式。现实实践中,地方政府供给往往忽略了农村文化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难以满足分化群众的多元文化诉求;市场供给普遍缺乏深层的教化意涵,甚或出现低俗化的不良趋向。可见,单一的文化供给路径难以承担乡村振兴中推动乡风文明的重任。

  由此,农村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首先应处理好内生型文化与外部输入型文化之间的关系定位。乡土社会有自身特定的生活逻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往往是从社区内部生长起来,而不是单向的外部输入。而且,输入文化若不能与内生文化相互结合,也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因此,地方政府应重视培育和扶植优秀的内生型文化,通过提供适当的启动经费、搭建组织平台,来撬动和激活基层社区文化发展的引擎。同时,在激活赋能社区内生型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辅以外部输入型文化,并通过加强监管来提升文化质量和种类。此外,在内外型文化交融互动中,还应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智能文化的结合,以实现多元文化的创新和协同发展,满足群众的多样文化诉求。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挖掘本土人才,调动社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激活内生型文化资源的关键,在于把社区中的文化积极分子有效动员起来,再经由他们形成辐射作用,来影响和调动周边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形成以群众为主体的公共文化建设,达至文化服务低成本的高效运转。实地调研中,江苏某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春节搞晚会活动时,隔壁社区请的是外面专业演出团队,而我们社区由喜欢表演的、有点才艺的居民带头组织,居民自己参与演出。结果隔壁社区演出时间不到一半,观众就少了一半,而我们社区一直到最后一个节目,人都没少,很热闹”。可见,公共文化供给转变成社区内部成员的文化活动,才会生机勃勃。

  在农村社区内部成员的文化活动中,由社区文化能人带头、群众自己表演节目,具有低门槛、大众性的特征。而且这些文化题材多是社区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日常互动生活的升华,往往与社区居民的喜好和诉求直接相关。它虽没有华丽高雅的形式,却能够唤起在场观众的兴趣、热情和亲切感。同时,群众不仅是欣赏节目的观众,还是文化活动的表演者,通过身体实践的互动往往能激发出深刻的情感共鸣。在公共文化的集体参与中,社区内部不同年龄、职业的群体之间形成“我们感”的在场认同。社区居民之间松散的社会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加强,进而形塑出社区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增强居民对社区生活的归属感。简言之,以群众为主体展开的公共文化建设才有源头活水,本土文化人才带动的群众积极参与,才是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

  农村公共文化考核评估要以群众满意度为主,重视文化活动的柔性治理功能。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迎检考核环节耗费了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文化活动开展前后的宣传推送、台账材料制作、定期汇报等均需对接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需求,导致基层文化供给关注外在形式大于群众切身需要,呈现出文化工作者忙碌不堪而群众没有获得感的悖论。可见,公共文化活动的考核主体不应局限在地方政府一元角度,其效果评估仅通过静态文本来量化考核也有诸多局限。由此,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要准确定位,自身是公共文化的激活和推动者,而不应该成为单向的包办和考核者。反转思路,从乡村和农村居民本位出发,可将参与群众的意见纳入考核体系,以参与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核心指标来衡量公共文化建设的效果,并以此对标找差。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才能在后续的文化组织与供给中进一步切合群众需要,形成文化供给、考核与评估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繁荣。

  此外,公共文化的效果评估还要重视其治理功能。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农村文化引领的功能。社区公共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闲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社区教育与柔性治理功能。良好的公共文化活动,其后续影响往往能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实体的文化活动和抽象的价值观念实现共融,才能促进社会整合。简言之,公共文化发挥治理功能的关键在于能够生产社区公共性。这些文化实践的溢出效应转化成村民日常交往中积极向上的生活准则,内化为渗透于人伦日用中的生活惯习,是助推基层善治发展的柔性力量。

  总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坚持乡村和农村居民本位,通过挖掘乡村内生的优秀文化资源、激活村庄文化人才的带动功能、建构文化效果的完整评价体系,才能在激活乡村社会活力的同时丰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以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