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典:金融社会学——传统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2018年12月26日 10: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6日总第1604期 作者:杨典

  金融社会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化不断加深及金融资本主义日益崛起的历史进程。经济金融化的影响并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扩张的过程,导致整个社会出现全面金融化的趋势,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议题和取向,也为金融社会学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经验基础和现实依据。

  传统金融理论存在不足

  指导当今金融市场运行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经济学的金融理论。该理论假定“理性经济人”在一定条件下获取最大效用,并假定信息充分且完备,市场是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手段。但现实中的金融情况却与理论上存在较大差异,排除金融理论对金融市场的述行性(performativity)影响不说,金融市场中大量存在的价格波动、投资者的跟风等非完全理性行为及多种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金融学理论并不能较好地贴合现实、解释现实。

  从西方主流金融理论到行为金融学,学界逐渐将金融市场置于现实世界中来,弥补了主流金融学在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方法和单一的建构纯理论模型的倾向,加入了心理认知、行为分析等心理学、社会学方法,注意到个人非理性行为的存在。其意义在于肯定了金融市场参与者理性的有限性和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从而将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从资产定价转向参与者的行为,并将金融领域的研究扩展到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但是,虽然经济学理论在金融领域实现了批判和发展,但有关社会因素对个人行为、市场运行的影响和制约方面的研究仍有不足。

  金融社会学的诞生

  在上述理论和现实需要的双重驱动下,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学界对金融领域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金融社会学开始出现并获得快速发展。

  虽然目前社会学界还没有形成一些比较精准完备的分析金融现象的工具和理论,但早在社会学经典理论创立之初,韦伯等社会学家就已对证券、期货等市场进行过考察并提出过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观点。韦伯认为,证券市场行为同属于社会行动,同样受到其他人行动的影响,证券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本质一致,因而都可以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金融化的加深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崛起,社会学界关于银行、金融市场和货币的研究逐渐增多。随着美国银行的全球化和金融业务的分化,90年代银行研究成为经济社会学的主流,学者分别从银行在美国金融制度中的角色分工、银行业监管的变革、美国银行的权力范围、银行面临的来自金融市场的挑战、新技术兴起对市场信息获取成本的影响,以及跨国银行的合作和美国银行的全球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贝克利用怀特的市场网络分析方法将“国家证券市场”作为社会结构的研究是新经济社会学研究金融市场的开端之作。金融市场中关于机构投资者、风险资本及股票市场的研究是最引人注意的。麦肯齐和米罗在对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进行的历史社会学分析中认为,金融市场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由市场中的行动者塑造而来,并受到社会和制度安排的影响。另外,美国以外的金融市场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斯维德伯格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社会学家所做的关于市场(包括金融市场)的研究都主要是借助社会网络、嵌入概念以及社会建构等理论进行的。陈氚支持了斯维德伯格的论断,他将西方金融社会学研究分为金融市场的结构研究(嵌入论)和建构论视角。此外,王国伟还归纳出借助场域理论、述行理论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社会学阐释,但他认为社会学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替代路向的研究,即针锋相对地给出了与经济学不同的社会学解释。

  金融社会学的发展

  2005年塞缇娜和普雷达主编的《金融市场社会学》一书问世,对社会学开创系统性的金融市场研究起到了奠基性、指引性作用,标志着金融社会学发展的新阶段。该书认为,在当前西方社会,金融活动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公司经济活动,同样也涉及政治、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体系及大众文化等诸多方面。因而,社会学对金融领域的研究更多将金融活动置于整个社会中并结合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进行考察。普雷达认为当前社会学对金融市场的研究既是近20年来经济社会学的复兴,也是对诸如全球化等世界当前进程的回应,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结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类行为的根本层面。他将当前社会学对金融领域的研究分为社会结构路径的研究、新制度主义研究及新近出现源自欧洲的“金融社会研究”。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刺激了社会学对金融领域的兴趣,并强化了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卡拉瑟斯及其学生发表在《社会学年鉴》上的《金融社会学》一文从宏观、微观环境方面探讨了金融系统的发展与影响,并指明了与金融相关的诸如社会不平等、非正式部门、社会网络等未来可以研究的领域。戴维斯及其学生在《社会学年鉴》上撰写的《经济的金融化》一文全面回顾了美国以及世界经济金融化的原因和后果,并分门别类综述了当前学者对这一议题所做的研究。

  金融社会学在与金融资本主义的互动中试图确定:制度和权力是如何塑造和影响金融制度和金融行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是如何影响金融资本流动的;认知、文化传统是通过何种角色驱动金融行为的等。然而,相关的社会学理论还不能完全适应和解决金融资本主义下新的情境与新问题,还未能系统地就分析和考察金融现象提供不同于经济学理论的完整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

  金融社会学在中国大有可为

  中国的金融社会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西方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的引进、介绍阶段,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系统的金融社会学研究还不多见。虽有学者运用社会学视角进行过一些有关民间融资、农村政策性金融、金融与技术、金融市场与公司治理、金融资本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但还未能形成具有金融社会学学科意识的研究范式,金融问题总体上还未引起中国社会学界的足够关注。

  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金融化主要是由市场驱动的,而在中国,政府在金融化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国的金融化是一个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过程。因此,中国社会金融化的速度、强度、规模甚至比西方国家还要更快、更强、更大。如果以广义的金融化而言,不但包括狭义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而且把土地财政、房地产、民间借贷市场、影子银行也包括进去,金融化对中国社会分层、收入再分配、社会认同、社会稳定、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影响甚至比西方还要大,金融化及其影响已弥漫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研、教育、医疗、技术等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就狭义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而言,中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些重要制度逐步建立和改革,但资本市场也面临着如“政策市”“散户市”“包揽式监管”等问题;资本市场发展一直波动较大,呈现出“牛短熊长”、暴涨暴跌的不稳定发展特征。如何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如何建立一个高效、普惠的金融体系,如何化解、防范金融风险是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中国电子商务、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数字支付系统及余额宝等数不胜数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迅速且业态多样。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金融制度安排、金融运作模式和新经济形态为金融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研究领域和丰富分析素材。

  总体来讲,社会学在解释现代经济和金融的核心问题方面大有可为,也是对传统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拓展。金融化和金融问题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社会、文化议题,相信未来会得到中国社会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