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波:社会质量研究助力实现美好生活
2018年04月11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11日第1428期 作者:石海波

  

  社会质量可用来衡量社会发展状况,指“公民在那些能够提升人们的福利状况和个人潜能的环境条件中参与其社区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的程度”。一个高质量的社会强调社会整体的发展,不仅为其民众提供社会经济保障,帮助民众融入社会、激发潜能,还会全面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由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加深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认识,有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人们对经济保障、价值与规范、社会包容和社会参与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证明。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论断和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分不开,是对社会变迁新形势的把握。

  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追求高质量社会。高质量社会中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更需要民主、公平、尊严、和谐等社会环境。当前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可理解为限制人们融入社会、激发潜能和全面发展的障碍性条件。社会质量理论强调人们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参与社会和经济生活,并且提升其福利和潜能,所以高质量的社会应该是整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质量包括四个部分,即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包容、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赋权,各部分是否均衡和充分发展都会影响社会质量的提高。

  社会经济保障是指人们获取可用来提升个人作为社会人进行互动所必需的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能性。在新时代,在世界GDP年平均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中国GDP年均增速较为稳定且高于世界增速,也高于中低收入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要高速发展,还要有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解了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与此同时,不同社会群体间出现了差距。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7》指出,住房、医疗和教育等不公平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一些大城市还有“蚁族”群体存在,住房压力依然;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导致看病难,加上财富收入的不平衡,有些人较难获得医疗保障。

  社会包容指人们接近那些构成日常生活的多样化制度和社会关系的可能性。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流动性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因此,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态度成为社会包容程度的重要体现。与社会包容相对的是社会排斥。吉登斯认为社会排斥是导致新的不平等的根源,指通过某些方面可能阻碍个体全面参与社会的现象。导致社会排斥的原因一方面表现在个体的行动与责任,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力量塑造人们身处环境时所起的作用。例如,农民工群体的各种社会保障问题、农二代的教育与社会身份歧视问题、城市居住的区隔问题等都体现了社会排斥的存在。因此,实现高质量社会所倡导的多元化、多层化、多样化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需循序渐进。

  社会凝聚力是指以团结为基础的集体认同,揭示基于共享的价值和规范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社会凝聚力的核心是社会信任,高质量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以信任为基础,有共享价值和规范的团结社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体现,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程度的问题。然而,社会凝聚力作为社会运行良好的体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了实现美好生活和高质量的社会,必须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社会赋权是指个人的力量和能力在何种程度上通过社会结构发挥出来,社会关系能在何种程度上提高个人的行动能力。多主体、多层次、多面向、多维度的社会成员参与是社会赋权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近年来,社会成员通过贴吧、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手段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治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不断增加民意表达渠道;尽管如此,社会成员对社会决策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例如,《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6—2017)》指出,2015年中国社会组织数量增速略有下滑,网络民意表达有限;社会组织多为政策表达,缺乏实际操作。这些都会影响社会成员行动能力的提高。高质量社会应该不断激发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潜能,尊重社会成员获得平等机会。

  用社会质量理论衡量社会发展状况,会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应不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创造力,逐渐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实现高质量社会。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