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峰:推动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
2017年08月01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日第1260期 作者:马德峰

  慈善超市是我国城市社会新增的一道“风景线”。它借用商业超市自选物品的载体形式,依托经常性社会捐助点或工作站募集和发放社会捐赠款物,从而达到解决城市特困居民临时生活困难的目的。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有各类慈善超市9000余个,基本实现了在大中城市的覆盖。慈善超市快速建成之后,却在后续运转实践过程中遇到挑战,不少慈善超市面临关门歇业的尴尬处境,生存难题引发公众的议论和社会的反思。

  多元力量参与建设

  考虑到我国慈善文化氛围不浓、民间组织发育不全,慈善超市在起始阶段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成立有其合理性,可迅速打开局面、搭建社会捐助新型平台、吸引公众的跟进与参与,起到引领助推作用。但这种模式也有不足之处:慈善超市建设会使地方增加财政负担;由于严重依赖政府,又因社会捐赠数量不足,慈善超市缺乏生机活力,运作难以长期维继;慈善超市经营效率低下,只对辖区贫困人口有所帮助,社会救助功能有限。更深层次的矛盾是,慈善超市的组织形式与实际运作逻辑产生偏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慈善超市的自主发展,致使其正面效益发挥有限。慈善超市运作效果不佳,有必要考虑调整其运作逻辑,找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最大公约数”,以形成推进的整体合力。

  搭好慈善超市平台之后,由社会组织来运营管理,使之走“慈善+企业”的发展道路,这是慈善超市的发展方向。社会组织运营慈善超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资源募集、组织运营上具有灵活、高效、专业、作用力持久的特点,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社会运作需要鼓励社会组织主动“接手”,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动作用,挖掘、调动各类慈善资源,规范使用捐赠款物,广泛开展救助活动。针对现有政府主办的慈善超市,社会运作要求:提升慈善组织的运作动力机制,政府部门由直接管理转为行政监督,由具体操办变为辅助推动、工作指导,着重扮演“推手”的角色;慈善超市主动拓展某些职能,如募捐功能、服务职能,实现慈善超市健康良性发展。政府部门可与社会组织签订协议,形成一个由社会组织、慈善超市、捐助者、政府部门等组成的共同体。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组织运营慈善超市,政府须对它们进行引导、培育、扶植,在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的同时,严格机构准入门槛。同时,社会组织要练好“内功”,建立健全内部自律机制,提高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实践过程中,政府可将一些条件较好的慈善超市整体打包,交给具有一定实力的专业社会组织进行一体化运作,走向连锁化经营的道路。而对社会组织发育滞后的地区,应加大孵化和培育力度,慈善超市可暂由政府部门托管,待时机成熟之时再行转交,确保慈善超市顺利渡过转型期。

  多举措促慈善超市发展

  慈善超市的公益组织属性和内部治理结构确立后,接下来应采取“三步走”的运作策略。

  策略之一:完善关于捐赠的国家优惠政策,切实提高慈善超市汲取外部资源的能力。

  这需要政府为慈善超市的发展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并提供基础性保障,主要是税收优惠和捐赠者税前抵扣资格规定。按照目前有关政策法规,企事业单位的慈善捐助额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捐赠额在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国家税收法规鼓励个人和企业向慈善公益组织捐赠财物,所得税的减免对慈善捐赠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是特惠制而非普惠制,得到优惠的慈善组织仅限于部分机构、基金会,或者特定领域的捐赠活动。在慈善事业大力发展的今天,慈善超市捐赠免税主体资格若能得到正式认定,将会极大地调动社会各界捐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增加慈善超市的募集款物,提升针对救助对象的帮扶力度。

  策略之二:采取市场化的业务经营模式,拓展慈善超市经营范围和服务内容,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提升组织规范程度。

  一是推动慈善超市运作的专业化。在急剧变迁的中国社会,困难对象需要的不仅是面包,还需要谋生技能和思想观念的革新等。转型后的慈善超市需要走出散漫状态,在专业化发展和科学慈善方面做出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专业化表现为拥有专业的团队,具有流程化、系统化的管控措施和治理手段。在实践运行中,慈善超市专业运作应与社会服务、社会工作领域紧密联系,将善念的弘扬与具体的实务操作有机融合,充实慈善救助的内涵,展现慈善超市救助工程的平台力量。

  二是推动慈善超市运作的商业化。以商业手段实现慈善公益使命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有助于打破人们的传统行业观念和僵化思想的束缚,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与慈善成果。在慈善项目运作过程中,成本收益和竞争意识的导入以及杠杆作用原理和盈利回报概念的引入,意味着要将资金用在它能产生回报收益的地方。为此,需要对社会问题产生的条件和所处的体制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发现临界点或者瓶颈以找到让有限投入产生乘数效应的路径。典型例子是孟加拉格莱珉穷人银行。它面向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鼓励贷款者在创业营生中互帮互助取得成功,同时贷款者须提供存款的创新方式也为银行生存发展提供了保障。这种以市场为基础的跨界公益激发了公益组织的活力。目前,它已是全球盈利兼顾公益的标杆。转型后的慈善超市需要克服道德优越感带来的束缚,引入或者嫁接商业化运营模式,明确组织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以及秉持价值等要素,需要行业自律与协作,赢得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是推动慈善超市运作的网络化。现代慈善在开展公益活动时,要发挥互联网在行业生态圈功能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和载体工具的慈善事业新形态。网络化能有效整合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公益人士等拥有的资源,使公益生态圈形成满足多方需求的利益链,便于各项工作的运作推进;能在捐赠者、受助对象之间搭建起信息化桥梁,降低慈善活动的门槛,打造触手可及的大众公益平台。在网络化的慈善新机遇下,慈善超市面向公众开展善款募集、义工招募、公益电子商务等多种活动,拓宽慈善公益项目的传播渠道;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便于促成资源要素对接、完成救助帮扶;运营方式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容易复制推广延伸,形成面(区域)的跨越,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

  策略之三:营造慈善公益文化氛围,构建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夯实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慈善公益文化氛围的营造,应达到“人人行慈善,全民做公益”的目的。家庭在慈善公益文化形成中扮演关键角色,因此,应在日常生活中开展面向家庭的慈善知识普及,培养捐赠共享的观念和慷慨的美德,然后引导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以美国慈善基金会的“学习给予”计划为例,儿童发展专家和慈善事业学者制定发展策略,协助美国家长培养子女捐赠习惯。这是培育并激发公众慈善意识的重要路径。因此,可以通过慈善意识的唤醒,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并推动国家社会救助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步走”运作策略构成一个连续统。它坚持“慈善”与“超市”并重原则,既要突出社会救助指向,又要发挥超市商业运作的“造血”机能,以着力提升慈善超市的发展能力、推动慈善超市自我驱动。“三步走”运作策略需要丰富并充实慈善超市角色内涵,使其兼具多重功能,如募捐接收功能、社会救助功能、商品变现功能、教育功能、便民服务功能以及志愿功能。“三步走”运作策略展示出慈善超市救助工程运作的基本线路规划,可作为我国慈善超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社区慈善超市运作机制研究”(10CSH030)和苏州市社科基金项目“慈善超市发展转型研究”(2017LX010)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