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问:全民学术与学术强省建设
2013年06月19日 15:34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12月29日第13期 作者:

 

      有一些人认为,学术建设与一般民众无关。在广东这个以务实著称的省份,更会如此。此说是否尽然?社会精英和一般民众之于广东的学术强省建设,孰轻孰重?“全民学术”是否成立?本期论坛就此话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讨论。

 

 

“全民学术”是一种理念、一种品格

□刘同舫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广东省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新历史起点上,各种惠及全民的文化建设活动声势浩荡地开展于全省各地,为缔造一个高素质的内涵型强省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与建设文化强省相适应的“学术强省”也在这股浪潮中引起广泛关注,“全民学术”成为学术强省建设最根本的依靠力量。

  有观点认为,“全民学术”违背了学术的科学发展规律,以一种“万般皆学术”的姿态掩盖了其他一切实践工作的价值。它不仅过高地估计了全体民众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且必将导致社会资源的不科学分配与使用,进而造成浪费,作为一种“大跃进”式的大胆尝试,它终究难以实现。

  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这种观点判断的依据是否科学,关键问题在于对“全民学术”的理解。仅仅将“全民学术”看成是一种具体的、落实到一般民众的行为,是致使“全民学术”观点受到质疑甚至遭受否定的原因所在。实际上,“全民学术”并非意指一般民众从事具体的学术研究工作,它实质上是一种理念、一种品格,贵在将全体人民引向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实践境地。

  学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追求卓越、推崇创新是学术根本所在,这种理念和品格必须贯彻到全民之中去。学术不应当被视为高处不胜寒的东西而与一般民众失之交臂,让民众敬而远之;相反,学术包含的创新精神及其所爆发出来的创造力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实践工作中,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展现了强大的理论魄力、理念影响力和品格魅力,而且以一种正确的导向为民众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指明了一条通往真理的科学道路。不容忽视的是,民众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术创新的灵感与源泉所在。离开了最基层的具体实践去追求创新、空谈学术,终将导致学术探究之路走进死胡同亦或是变成一片死水,毫无生气可言。毋庸置疑,创新是高素质民众群体所应当具备的,这并不意味着要求全体民众只关注纯粹的学术研究活动而忽视具体的实践工作。事实上,纯粹的学术研究活动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均统摄于学术理念之中,二者都是以学术理念为指导而展开的。“全民学术”不仅包含了专业学术研究人员,也包含了一般民众。倡导“全民学术”正是彰显了学术理念的最深层含义,是学术本质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果以一种狭隘的眼光来对待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理念,势必阻碍理念散发其自身所凝聚的强大的现实力量。在推进学术强省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学术研究者的作用,更应当正视全体民众在学术强省建设中潜在的巨大力量,只有依靠全体民众的力量,以“全民学术”的理念和品格贯彻到民众的具体实践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发挥一切可能力量共同致力于学术强省的建设之中,致力于文化强省的建设之中。

[NextPage]

                                                 

 

学术强省建设须以民众文化素养为基石

□吴灿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就一般指称而言,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学术文化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抽象性、理论性等基本特征,就其自身发展而言,似乎与民众无关;然而,学术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其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还需要许多相应的外部条件,民众的文化素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石。

  民众的文化素养水平,影响学术人才的发展。人才强国,人才强省。建设学术强省,首先要有众多的学术人才。文化虽然受社会经济状况所影响,却始终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文化的积累与继承。这种积累与继承有多种表现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在民众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之上。只有当民众文化素养处于较高水平时,才能水涨船高,从中蕴育并脱颖而出众多学术杰出人物。实践证明,越是文化发达的地方,学术人才就越多。虽然广东可以以优厚的待遇从外地引进部分学术人才,但如果没有在较高的民众文化素养水平这一温床上培育出的一大批学术人才,是无法真正建设起学术强省的。

  民众的文化素养水平,影响学术产品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文化领域也有重大影响。在今天,最重要的学术产品,如著作、论文等,都只有通过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等渠道才能面世。而出版界已经慢慢企业化,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步入了市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本的本质,即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强调经济效益;而学术本质上追求的是真善美,强调社会效益。要让这两者统一起来,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较高水平的民众文化素养。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民众,才能欣赏学术,才能喜爱学术,才能关心学术,才能消费学术。

  民众的文化素养水平,影响学术成果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动力。学术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认识的成果,要使认识出成果,离不开实践这一根本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人的实践,民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主体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着社会实践能力的大小和实践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到主体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高低。因此,民众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术源泉的质量、动力的大小,从而也影响到学术成果发展的水平与速度。

  高度重视和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是广东建设学术强省的一项根本性工程,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尤其对于“务实”的广东人来说,任重而道远,但同时对于“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来说,又不是不可为之事。

[NextPage]

                                      提升民众素养 尊重学术价值

□董玉整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教授

  尽管学术界人士是建设学术强省的直接责任者,但在一定意义上,建设学术强省对一般民众而言责任更重。要建设学术强省,就一定要大力提升民众的学术素养。

  一是要让民众尊重学术价值。学术是追求真理的努力,也是为了真理的奉献。有的学者一辈子就是为了搞清楚一个事实,也许还没有搞清楚就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研究却为其他人继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帮助,他的工作依然很有价值。政府和舆论界有必要通过宣传引导、营造氛围,使广大民众学会尊重学术价值、尊重学术人才。

  二是要让民众领会学术精髓。学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框架、学术语言和学术规范。一般民众并不需要完全理解学术,更没有必要把自己当做学者来教育和培养。民众对于学术的认知,主要在于了解其价值与意义,而不是追求学术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这方面,学者们有责任用一套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学术精髓,使深奥的学术思想变为民众的现实思路和价值选择。

  三是要让民众运用学术成果。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成果发表或评上奖之后就被束之高阁,不再有人问津,更没有向社会扩大和发展,因而也不会转化为民众生活的元素、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建设学术强省,就一定要更加重视学术成果的运用,使其发挥作用,成为民众在当下和将来发展的现实力量。没有民众对学术成果的掌握和运用,学术强省永远只是梦,而且仅仅是极少数人的梦。

  要建设学术强省,就一定要提升民众的学术素养,教育民众尊重学术价值,帮助民众把握学术精髓,推动民众运用学术成果。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引导民众支持学者大胆追求真理,探索学术问题,支持政府和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学术机构,并尽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关心、尊重、培养学术人才。

[NextPage]

                                      阅读是传播学术的重要途径

□刘洪辉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

  从文化普及的角度来说,精英阶层是学术的生产者,普罗大众是学术成果的受众,大众文化素养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道德素质的提升才是学术最终的皈依。在建设和衡量文化强省、学术强省时,社会普通民众的欣赏水准和接受水准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标杆。

  阅读是文化知识传播最重要的途径。学术创造和创新者,首先是阅读者,而学术成果也要通过阅读的方式传播给大众。随着时代发展,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阅读服务方式也日益更新,除了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有电子阅读、展览以及举办讲演、学术报告等形式。此外,图书馆还会不定期邀请读者参观图书馆,并进行一些利用电子资源方面的培训,让读者掌握检索技巧,更好地阅读。这本身也是在传播文化知识。

  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学术的重要机构。学术的创作和传播有一定的延续性,学者要创新,首先需要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而图书馆就是人类历史各个阶段学术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保存者。因此,对学术研究者而言,到图书馆阅读是最基本的一条路径。再者,广东建设学术强省,强调与中原不同的特色,而岭南的文脉就保存在广东省几个主要的图书馆中。

 

[NextPage]

                                  民办教育助力学术强省建设

□张铁明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民办教育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量价值,也有不可替代的政治功能。

  民办教育为广东节省了大量财政支出。广东是全国民办教育最大省份,到2010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约452万,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以上,仅40多所民办大学所积累的固定资产就近300亿元,相当于一个“广州大学城”。可以说,忽视民办教育,广东就难以建成教育强省。

  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调研统计显示,闲散未成年人——失学和辍学未成年犯罪占未成年犯罪总数的93.9%,而闲散未成年人中的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10年,广东有3667万外来人员,约占全国的1/3。要让他们能安下心来为现代化作努力,就必须解决近340万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广东要建设学术强省,在大力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也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要形成有利于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政治社会环境、舆论环境和激励机制保障。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