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人民性特征
2021年09月09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9日第2248期 作者:孙叶青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愿景,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由此可见,总体国家安全观关乎国计民生,具有人民性的本质特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我们所处的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宽广,面临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人民性特征,有助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性的理论依据。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性的哲学渊源,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揭示了战争的根源以及人民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根源学说强调,战争发端于私有制和阶级利益冲突。恩格斯指出,“赢得战斗的胜利是人而不是枪”,鉴于战争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和平”。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人民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她所倾力追寻和满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

  毛泽东同志的群众史观及人民战争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他的群众史观不仅汲取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而且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思想源于群众史观的信念,具有典型的人民性特征。邓小平同志深入把握时代大势,提出了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观点。他把和平与发展联系起来,促进了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化。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分析国家安全问题的智慧结晶,以系统思维和辩证观点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确保国家安全。

  第二,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性的现实表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人民性主要表现在安全主体的指向方面,即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思考中国乃至全球安全问题、谋划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视野不仅涉及中国人民,还包括亚洲人民、世界人民,安全实践包括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政治安全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防范西方价值观渗透,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经济安全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方面,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统筹兼顾军事、文化、社会安全;在国际安全方面,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走好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人民性表现在安全标准的判定方面,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判断是否安全的标准,“与人民休戚与共”;在安全目标的建构方面,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把实现国家利益与推动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提倡民心相通,追求合作共赢;在安全手段选择方面,不仅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还要以发展为破解安全问题的总钥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不仅关注当下,而且面向未来,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第三,充分彰显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人民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中国追求的国家安全与发展,不仅致力于满足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且致力于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一起,共同谋求全人类的幸福,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打造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如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多方国际合作机制已经建立,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推进,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实践平台,展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我们既重视本国自身安全,又注重世界共同安全,必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