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创新动能的活力源
2020年11月11日 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1日第2045期 作者:武文超

  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以打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催化剂,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激发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创新之树聚木成林,让创新之花结丰硕之果,为实现“六稳”“六保”目标聚力赋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创新支撑。

  科技创新是抓“六稳”促“六保”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根本性、决定性、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践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下,“六稳”“六保”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全局,而科技创新在“六稳”“六保”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要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创业,发挥科技创新在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重要作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行稳致远,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提供不竭动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集聚创新动能的根本保障。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更取决于政策体系、体制机制、文化氛围等创新环境的优劣,而创新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领域。创新环境如何,对于能否聚集创新要素、挖掘创新潜能至关重要。实践表明,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哪里有市场需求,哪里就需要创新,而良好的财税、产业政策能够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和创新者集聚。同时,创新越来越需要人才、研发、资源之间的深度合作,因此,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创新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市场环境是创新的基础支撑,顺畅的合作环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创新的沃土。当前,唯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才能进一步激活全社会的创新力、创造力、竞争力,进而激发创新的活力与动能,推动“六稳”“六保”全面完成,促进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当前,应以集聚创新要素、保护创新成果、推动开放创新、弘扬创新文化为导向,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创新活力迸发。

  1.营造有利于集聚创新要素的人才环境。人才是创新要素的载体,一切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要加快推进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健全科研绩效考核机制,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与发展阶段特征相适应的科研人才培养、使用、激励、评价、服务的制度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激励氛围。激活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动力,以充分激发科研人才的干事和创业热情。

  2.营造有利于保护创新成果的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发动机和催化剂。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强化制度约束,确立知识产权严保护政策导向。加强社会监督共治,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优化协作衔接机制,突破知识产权保护关键环节。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执法机制,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能,进而建立起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让全社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3.营造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的金融环境。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应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环境,积极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金融要素市场。促进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对重点扶持的技术标准平台开发项目等给予更大力度的信贷支持。建立创新投入风险分担机制等,搭建对接平台,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切实提升金融要素支撑创新发展的能力。

  4.营造有利于推动创新合作的开放环境。营造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需要充分发挥开放式创新在集聚创新资源方面的先导作用。我们要以实现与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对接合作为主线,以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加强科技园区合作、推进跨国技术转移为主要手段,统筹协调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政府和民间两种途径。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各种创新主体走向国际合作舞台,深化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科技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合作深度和广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科技开放合作局面。加快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构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格局。

  5.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文化环境。以鼓励创新为导向的社会文化氛围,是激发创新活力动力的基础。要牢固树立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切实尊重个人、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弘扬崇尚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大力培育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观念,提倡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与宽容失败的包容精神,健全激发创新意识、保障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制度体系。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新局面,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