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若干思考
2020年10月16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16日第2027期 作者:李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基本素质要求、建设思路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明确了面对新时代这一历史际遇,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自身建设的新要求与新举措。

  主体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精神文明、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等系列思想与实践。在精神生活中,精神家园、精神动力相互支撑,构成了另一个子系统。无论是社会有机体中的精神系统,还是人的生活世界的精神系统,主体都是人。

  新时代对人的认识,突出强调了目的与手段的高度统一。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这是马克思当年的经典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强调人民是剧中人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人民是剧作者,将为了谁和依靠谁统一起来。具体到文艺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就是关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认识的新突破,即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从历史的纵向考察,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进一步完善;从现实的横向考察,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要求的丰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人民是发展的中心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运行。由此,文化建设的“两为”方针聚焦点更为突出。

  育新人是主体性指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及着力点。特别是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育新人同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一起作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育新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向。

  关于时代新人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四点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同师生代表座谈时,进一步强调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等素质的重要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及如何培养这些基本素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简言之,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新人观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时代内涵。从国内大局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世界大局来看,中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意义更加凸显。

  引领与规范是基本路径

  精神文明建设既是过程性概念,也是系统性概念。主体、客体、中介和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要素也各自具有系统性,形成了子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主体就是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同时,还在进行主体自身的建设。这种双重属性是由人固有的主客体双重属性决定的。无论是文明城市建设、文明社区建设、文明家庭建设,还是文明校园建设,归根结底,是文明人的建设。在新时代,文明人的建设就是时代新人的建设,引领和规范是主体建设的基本路径。

  引领是精神文明主体建设的重要路径。思想引领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人引导人,让人民群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当代中国,思想引领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人民心灵,引导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价值引领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价值引领的重要领域是学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此外,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也是当务之急。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体系之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当然,价值引领的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规范是精神文明主体建设的另一条重要路径。道德和法律是规范的两大体系,道德是软规范,法律是硬规范。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特色之一。在流动性增强、公共空间放大、社会风险加大的过程中,规范在约束人的同时,还具有引导作用。正因如此,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