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依据与基础
2020年09月17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7日第2013期 作者:杨茹玮

  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并始终坚持以之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觉加强先进理论武装并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推动创新理论的不断涌现。党的创新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体,凝聚了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不同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深层人民力量的充分调动,中国共产党重视并积极推动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理论品格和现实基础看,党的创新理论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由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人民实践主体的身份等共同决定,也得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积极助力。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同根”,是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创新样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始终沉淀在党的创新理论中,这就为其“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理论依据。因为致力于为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马克思主义坚守人民立场,同传统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彻底决裂。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站在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立场,以为实现人类彻底解放提供行动指南为目标。同时,马克思主义一经创立便深入斗争实践,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凝练人民群众的智慧,实现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以此反过来又为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理论武装提供依托。人民性的理论品格决定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会脱离人民,人民的主体地位在理论发展、宣传、教育诸环节得到始终坚持。

  中国共产党坚持继承与发展相一致的原则推动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鲜明彰显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并被赋予新时代内涵。落实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突出理论创新的现实关怀,重视用党的创新理论着力解决人民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的动力。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党的创新理论,反映的是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利益诉求,也必然得到人民的认同和拥护,“飞入寻常百姓家”自然而然。

  人民是理论创新集体主体的重要组成

  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主体力量上看,理论创新离不开领袖、政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集体主体,这三个层面是水乳交融、团结如一人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党的理论创新获得了主体力量的保障,也为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离不开各层面主体的共同参与,并在相互合作与关照中形成整体合力。当然,对理论创新集体主体的强调,不是为了拔高或看轻其中任一主体,而是对其共同发力、水乳交融状态的深刻揭示。从根本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加强理论建设、推动理论创新是党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符合广大人民坚持先进理论武装、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领袖是政党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同时,作为广大人民的代表,领袖善于将人民的意见集中起来,保持与人民实践的紧密联系。又因其站得高、看得远,往往能够给人民的奋斗实践指明方向。党的创新理论多以领袖名字命名,是对领袖主体突出贡献的正视,也是对其密切联系并坚定依靠人民清醒认知的肯定。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历史也是人民实践活动的历史。由实践主体的身份决定,人民的奋斗实践不仅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丰富沃土,也必然成为检验创新理论真理性的终极标准。因此,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政党、领袖与人民主体的统一。从这一层面看,人民是理论创新集体主体的重要组成,是形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合力的关键,人民实践更成为党的理论创新之源,党的创新理论应该也必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及成果涌现,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奋斗的工作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及经验积累,为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夯实了实践基础。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主线和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来也不只是文本的解读或理论的诠释。突出实践指向和问题意识,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党的理论创新走出书斋,植根于人民的生动实践。从这一认识出发,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促成党的创新理论经由武装人民,实现向物质力量的转化。

  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得到深入推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通俗化、现实化,实现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进而外化于行、坚定立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中国化时代化支撑大众化。围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继形成,实现对党的理论创新的实质性推进。植根于中国实践的创新理论,与时代主题、人民生活休戚相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不断夯实。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简单明了”,以通俗化、现实化保障大众化。坚持理论灌输和实践体悟、教育人民与服务人民、解决思想认知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用富有温度和亲和感的话语方式拉近党的创新理论与寻常百姓的距离,让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2019SJB1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