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2020年09月14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4日第2010期 作者:胡中锋 肖美艳 许国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力。为此,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是保证高校事业发展的逻辑必然,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竞争力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大学治理现代化成为大学发展的时代使命,其动力、质量和功能被持续关注。本文在展现大学治理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动力系统、质量系统和功能系统进行反思,并尝试进一步勾勒出未来大学治理现代化应坚持的价值取向。

  发展内涵

  大学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高校长久的追求。笔者认为,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逻辑遵循两条路线,即内在发展的连续性和时代发展的同步性。因此,大学治理现代化应体现“古今汇全”、突出“中外融通”、反映“时代精神”。

  笔者认为,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呈现出“三观”即状态观、过程观、特质观;“四性”即历史(传统)性、时代(现代)性、多样(开放)性、发展(终身)性;“五化”即国际化、民族化、本土化、地方化和素质化等特征。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大学治理现代化是从“自在”向“自为”转变,由“客观”向“主观”转型;从“自发”向“自觉”过渡,是“实然”向“应然”的诉求,是从“现象”到“规律”的认识过程。

  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是推进人的现代化,其实质是以教育形成现代性人格为基础,逐步实现整个民族传统观念及素质的现代转型。这种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最终趋于人的自身发展实践的逻辑进程,恰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系统反思

  在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人”的需求(动力系统)、“人”的素质(质量系统)和“人”的发展过程(功能系统)。三个系统是相对独立且庞大的领域,通过这三个系统能够对大学治理现代化进行全面阐释。

  反思动力系统。大学治理现代化发展分为“能动型”内生发展和“受动型”外在干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是“个体本位”驱力源,后者是“国家本位”驱力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本位”和“个体本位”之间产生了“社会本位”的驱力源。三种驱力源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然而,当前动力系统的内生性、中间性与外在性存在一定失衡。事实上,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性是“国家主导”“社会补充”“个体需求”相互补充,协同发力的共同体发展,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体的不同需求,形成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多样化、个性化与共性共存的局面。然而,基于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和资源稀缺的现实状况,大学治理呈现出某种片面追求共性的特点,个性化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因此,高等教育的共同体融合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反思质量系统。如果说动力系统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那么质量系统则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这需要通过卓越大学孕育相应质量文化,满足个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质量系统由工具和目的构成。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工具,人的现代化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目的。从教育学来看,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条件的现代化,条件的现代化离不开课堂的现代化。因此,以人的现代化为主导,以条件现代化为载体,以课堂现代化为环境,构成了大学治理现代化质量系统的三个要素。质量观是大学治理现代化之质量系统的核心,直接决定着工具和目的的实现程度。这里仅从人的现代化的培养目标,即从智力论的角度进行反思。从传统一元智力论到多元或成功智力论,体现了大学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质量观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不同智力观具有不同的条件性和历史性。所以,在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应通过分类和动态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人的现代化的素质标准。在一定意义上,大学治理现代化是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用以满足大学治理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内在需求。

  反思功能系统。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究竟应达到怎样的效果,也即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促进发展的均衡性,是教育的重要功能。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群体间流动,从而促进群体发展的动态平衡。目前,教育公平更多在追求程序性宏观公平。事实上,教育公平需要融入到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从宏观公平走向中观院校发展和微观的个体生成,这需要回归课堂教学。在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课堂改革不断流变,实质上打破了群体的静态性。同时,这也意味着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人格塑造。所以,在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在促进公平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社会整体的结构及其变化,以及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

  价值选择

  从大学治理现代化反思的三个系统来看,其根本在于个体的生成。因此,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或使人转向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则是人的现代性及其实现。然而,从某种程度说,当前的大学治理现代化不只是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应反思大学治理现代化未来的价值取向问题。

  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伦理价值选择,决定着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在众多伦理学理论中,从元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再到可供选择的理论中,德性论应作为大学治理现代化伦理价值的基础。德性论主要强调内在品质或动机,而不是强调规则或行为的后果。德性论深入阐述了伦理关怀,不仅区别了亲近者的关怀与对普通人的人道主义关怀,而且指出如何把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在未来大学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其伦理价值从道德论走向德性论,是大学治理现代化奋进的目标和方向。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88011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资助项目(GD18XZW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