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侨文献: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记忆
2020年07月27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7日总第1975期 作者:于学斌

  俄侨文献,顾名思义就是由世界各地的俄罗斯侨民撰写的文献,本文所说的俄侨文献仅指中国俄侨撰写的文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三次较大的俄罗斯人移民中国潮:第一次伴随着1897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俄罗斯工人、工程师等各界人员来到中国;第二次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俄罗斯向中国东北大规模移民以争夺东北;第三次是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据俄侨报纸《远东报》报道,俄罗斯难民来中国者甚多,以致哈尔滨旅馆无法满足需要,许多人不得不席地而眠。

  20世纪上半叶,俄侨在中国的侨居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铁路沿线城镇以及上海、天津等地,以哈尔滨居多。他们在中国建立出版机构、创办刊物杂志、发表文章、出版著作,据统计,1898—1945年期间俄侨仅在哈尔滨出版的杂志就有350种、书籍2万多册。除了正式出版物外,还有大量非正式出版物。目前这些文献收藏在各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以及个人收藏者之手。俄侨文献有俄、汉、英等不同文种,体裁、题材多种多样,内容庞杂,包含1898—1945年期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考古、民族、外交、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

  俄侨关注现实,许多文献都是对当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中东铁路的修建是俄罗斯人大量侨居中国的开始,侨民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翔实的记录:Китайская 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1903—1913(《东省铁路:1903—1913》)以编年纪事体形式回顾了中东铁路运行10年的情况,对铁路的机构、站点、运输、与西伯利亚铁路的连接、贸易等做了详尽的描述;Рапорт управляющего Китайской 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и(《东省铁路管理报告》)以图表形式列举了东省铁路下属机构,对下属的河运、商业、医疗、军事、教育、文化、宗教、土地、矿业、商业、通讯等部门进行统计汇编和概述;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бзор Китайской 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и: 1896—1923(《东省铁路沿革史:1896—1923年》)详尽介绍东省铁路形成发展的原因、各时期的特征、组织机构、建设项目、会商法律文件、重大事件等内容。

  中东铁路管理局在中国亦建有高等学校,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и возникновения и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ого техникума в течение 1920—1921 учебного года и его задачи в будуще(《中俄工业学校的建立及1920—1921学年业务概况和工作计划》)介绍了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前身)的创建以及初创头两年(1920—1921)机构、院系、教学以及发展计划;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бзор Харбинских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училищ за 15лет:26 февраля 1906г.ст. ст. —11 марта 1921г. нов. ст. (《哈尔滨商学院15年历史回顾:1906年2月26日—1921年3月11日》)概述了由东省铁路管理局创办的商务学堂的历史、师资、生源、教学。因中东铁路修建,哈尔滨傅家甸(今道外区)成为中国人的聚居区,也成为哈尔滨的商业中心。Харбин—Фуцзядянь: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и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й справочник(《哈尔滨—傅家甸:工商和铁路指南》)《中国工商同业公会》对20世纪初傅家甸的商贸、修理业、手工作坊、服务行业等行业招揽顾客、推销货物的方式有详细的描述。其中,《中国工商同业公会》附录中还有99幅手绘彩色商铺手工作坊的招幌,从中能看到当时商品状况、手工作坊和店铺的种类,并直观地反映了商业广告的招徕方式。1910年哈尔滨暴发疫情,除了俄侨出版的报纸有大量的报道外,亦有专门的书籍加以记录,如Чумные эпидемий на дальнем востоке и противочумные мероприяти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Китайской 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и (《远东的鼠疫和中东铁路的防疫措施》)记述了1910—1911年间东北鼠疫、防治措施及人们的生活状况。中华民国建立,俄侨不仅亲见而且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对此俄侨文献有丰富的记载,如Политико—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итай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中华民国政治行政体制》)对1911—1920年间中国的行政体制进行了详细介绍。俄侨出版的各种手册、指南、概况、日历、地图、电话簿、历年的统计年鉴、大事记、调查报告、税制、会议纪要、工作报告、文件汇编、简讯、列车时刻表和运价表、书目、实业地产景点等简介,在当时具有指南、汇编、汇总的意义,而今均已成为20世纪上半叶历史的见证物,包含了这一时期的大量信息。

  大量俄侨从事学术研究,因此俄侨文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术研究成果,内容涉猎政治、经济、历史、考古、民族、文化等各个学科,这些著述对于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有借鉴意义。Население и крестьян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Китая:Обзор источников (《中国人口与农民:史料概述》)介绍了东北人口分布、民族及农业;Климат Маньчжурии с точек зрения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промышленной жизни и здоровья человека (《满洲农业、工业、人类健康与气候的关系》)论述了东北工业、农业、人类健康等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中国年节旧俗记略》用汉、俄、英三种语言详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春节习俗和社交礼仪;Текущий китайский фольклор и китайския суеверия (《现代中国民俗与迷信》)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俗文化和传说;Орочи—сородичи Маньчжур (《奥罗奇人—满洲同宗》)将奥罗奇人同满族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二者是同族。俄侨发表了许多国际政治方面的著述。如Пути к разрешению тихоокеанской проблемы (《太平洋问题解决之途径》)对日俄战争后期列强间经济、军事、地缘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综合分析;Очерк развит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состояния торговли в Маньчжурии (《满洲商贸现状及发展问题》)概述了中国东北与欧美日韩等国的贸易关系。俄侨学术著述中即便是关于动植物、农作物的调查报告,于今天而言也是研究历史地理、生态史、经济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在俄侨研究者中也不乏С. М. 希罗科戈罗夫、И. А. 洛帕京等有影响的学者,С. М. 希罗科戈罗夫撰写的Этнос: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основных принципов изменения этнических и 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явлений(《民族共同体:关于民族和人种基本特征的研究》)是最早对民族共同体要素进行探索的成果之一。

  俄侨成立了许多学术机构,最为有名和成绩最为卓著的是俄国东方学家协会(1908)和东省文物研究会(1923年成立,1929年改称东省特别区文化发展研究协会)。它们分别创办的会刊《亚细亚时报》和《东省文物研究会通报》刊登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地方志、考古发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俄侨也记录了很多自身发展的历史,许多文献记录了俄侨在中国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东正教在哈尔滨等地的扩张情况。如Русское дело в Маньчжурии (《俄罗斯在满洲的情况》)以编年体例记载了1616—1910年间俄罗斯人在东北地区的活动; От Урала до Харбина (《从乌拉尔到哈尔滨》)回忆了作者1916—1923年随军从乌拉尔到俄罗斯远东直到哈尔滨的军事活动,高尔察克时期的军事、政治、宗教、人事和物资等情况在这一回忆录中有较详细的记载;Маньчжурский охотник и рыболов(《满洲渔猎》)以图文形式描写东北俄侨渔猎生活,是东北渔猎文化的缩影;Юбилейный сборник грузин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в Маньчжу—Ди—Го:1905—1935 (《满洲国格鲁吉亚社团纪念文集:1905—1935》)记录了1905—1935年间格鲁吉亚侨民在东北的生活和工作;История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ой церкви в Харбине(《哈尔滨布拉戈维申斯克教堂历史》)记录了哈尔滨布拉戈维申斯克教堂发展演变过程及侨民的日常宗教活动; Газетные вырезки на тему научной и культурной жизни русских проживающих в г. Харбине (《哈尔滨俄罗斯人科学和文化生活剪报》)真实反映了1929—1945年期间俄侨的生活。《远东报》是俄国人在1906年创办的中文报纸,尽管是沙俄的喉舌,但是对社会现象也有一些详细的报道。

  俄侨撰写的文学作品中,其背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如Земля Тиан (《大地》)回忆了上海、湖北、湖南等地俄国侨民与中国人之间的往事,对当地的环境和人文有细致的描写;Зеленый фронт (《绿色战线》)记录了俄国侨民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和各政治阵营间的斗争;В Маньчжурии:Рассказы(《在满洲的故事》)以散文体记述了作者在东北时接触的人和事。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能理解俄侨的心路历程,而且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

  俄侨文献留下了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的珍贵记忆,堪称20世纪上半叶的百科全书。俄侨作为记录者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所以其资料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动态性等特点。本文尚不足以反映俄侨文献全貌,但上述点滴亦可窥见一斑。俄侨文献已经引起中、俄、美、澳等国学界的重视,俄罗斯称其为“境外文化遗产”并建立专门博物馆加以搜集和收藏。俄侨文献产生于中国、大量俄侨文献在中国,对其加以有效保护,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是我们当代学者的责任。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黑龙江流域渔猎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以中国和俄国民族为中心”(19VJX14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