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新时代非公企业青年工作治理体系
2020年07月01日 07: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日总第1957期 作者:郑磊 冯耀云

  非公企业青年工作的治理涉及宏观的国家治理、地方的政府治理和基层的社会治理。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青年工作治理方式,我国的青年工作治理方式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势。

  社会结构变革背景下青年就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力量之一,在税收、就业、创新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国工商联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约为4.25亿,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约为3.4亿,占比约80%;包括民营企业、港澳台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在内的非公企业,近两年提供了超过90%的新增就业岗位,而每年新增就业的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是青年人(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年龄范围,即15—34周岁)。因此,非公企业成为青年就业的蓄水池,成为青年择业的主要方向。青年就业结构的改变,引发了青年就业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影响和推动了青年群体社会结构的变革;青年群体社会结构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青年工作治理方式的变革,即新时代非公企业青年工作治理体系的重构。

  新时代非公企业青年工作治理新挑战

  新时代非公企业青年工作治理的挑战主要来自非公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非公企业青年群体自身的变化两个方面。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非公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革,进而带来了非公企业青年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态的变化。就工作方式的改变而言,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改变着非公企业青年的工作方式。例如互联网经济的平台化,改变了以往传统企业的雇佣方式,社会化的“众包”模式成为非公企业青年的新劳资关系;社群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以往传统企业的营销模式,“兼职”成为非公企业青年的新工作方式。就组织形态的改变而言,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不断改变着非公企业青年的组织形态。例如现代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企业的科层式组织架构,创业团队式的“事业部”成为非公企业青年的新组织形态。这些改变,对非公企业青年工作治理的传统方式提出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互联网经济下非公企业青年工作治理的路径创新;二是传统青年工作治理的组织架构如何兼容非公企业青年“扁平化”新组织形态的路径创新。

  另一方面,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不断影响着非公企业青年。资本的逻辑、市场的逻辑在推动非公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较突出的“信仰缺失”“利益至上”“价值迷茫”问题,也深刻影响着非公企业青年的思想和文化。例如某些非公企业为了吸引“网络流量”,采用恶搞英雄的方式增加关注度,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某些非公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采用非法集资甚至诈骗的方式牟取利益,造成了人民群众财产的巨大损失。非公企业青年群体思想和文化的某些偏离,反映出非公企业青年的思想和文化需要特别重视,这也是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基层的社会治理路径。

  治理视域下的路径探析

  第一,基层社会治理层面。在基层中,要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优化非公企业青年工作的基层治理结构。2010年以来,共青团中央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不断扩大非公企业青年团员的组织覆盖,努力实现非公企业团组织服务青年、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目标。各级团组织积极创新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的新路径,依托非公企业产业园区、工商部门、行业协会、街道部门等方式,开展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并形成了非公企业党建带团建的特色制度优势。共青团组织在社会协同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非公企业青年出现的思想和文化新特征,应进一步加强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和思想引领作用。

  第二,地方政府治理层面。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非公企业和非公企业青年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促进非公企业青年的双创政策”“促进非公企业党建团建的政策”等。这些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为地方非公企业青年工作治理提供了政策性、制度性依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非公企业青年工作治理体系。针对新时代下非公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地方各级政府应适时调整和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地方非公企业青年工作治理体系。

  第三,国家治理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特征,多次发表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以下简称《规划》)出台。非公企业青年和青年工作的国家治理,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党管青年的原则,以《规划》为具体政策和制度建设的依据,稳步推进非公企业青年工作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研究专项)“新时代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的创新与发展”(2019q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共青团吉林省团校青少年理论教研室;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