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胜不休:大别山精神的特质
2020年07月01日 07: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日总第1957期 作者:岳奎

  任何一个时代的精神都由其背后的历史实践所决定。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革命奇迹的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而支撑“28年红旗不倒”革命实践的大别山精神集中表现为不胜不休的彻底性。这种不胜不休的彻底性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集中体现为彻底的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

  彻底的革命精神。大别山精神之彻底的革命性首先体现为对自我的革命。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腐朽的封建制度及礼教禁锢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思想。为了实现自我解放,大别山早期先进分子从思想认知、阶级身份、革命实践上对自己进行改造,实现了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向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大别山的革命先烈也深知自我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要对整个旧社会进行摧枯拉朽式的改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大别山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为指导,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破旧俗、除迷信、拆庙宇,而是对封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进了全面、持续性的废除,从根本上奠定了人民解放的社会基础。可以说,正是这种彻底的革命精神才促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变。

  彻底的斗争精神。大别山精神之彻底的斗争性集中体现在“不胜不休”上。大别山的革命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糊到清晰,贯穿其中的是大别山人民彻底的斗争精神,不胜不休。“敢不敢斗争,要不要斗争”是大别山人民首先需要解决的自我斗争问题。最初是简单的物质诉求,为求温饱、生存而采取小范围的、被动式的、偶发式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大别山人民开始懂得了“人民受苦受难”的根源,“农友们,赶紧组织起来,组织在集中统一旗帜下,以寻找我们的生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斗争的道路。再到明确“向谁斗争、从哪些方面斗争”这一关乎革命道路的根本问题,都体现了大别山精神彻底的斗争性。正是具有了这种彻底的斗争精神,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为推翻压迫在身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

  彻底的奋斗精神。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人民始终怀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新中国的美好向往,前赴后继,不胜不休,浴血奋战。可以说,大别山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历史。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人民都竭尽所能支援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同时,大别山人民还通过奋斗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无论是最早的董必武等以师带徒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动当地具有思想觉悟的群众通过办学校、办社刊、组织宣传队、张贴标语等方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1929年6月开始颁布鄂豫皖地区第一部土地法令,通过土地获得物质保障,还是1947年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再次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使得大别山广大农民最终获得土地;无论是大别山地区的党和军队主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在安徽岳西县谈判,促成大别山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还是为建立代表广大人民意志的民主政权,大别山人民从1930年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始终奋斗在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道路上。正是这种彻底的奋斗精神才实现了大别山人民美好的愿景,深刻道出了“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实践真谛。

  彻底的献身精神。在长达20多年的斗争实践中,革命武装“五进五出”,大别山地区革命向当地人民抛出小我与大我、忠与效、利益与真理关系处理的二难选择,然而勇敢无私的大别山儿女以彻底的献身精神给予了回答。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军事进攻、日寇的残忍军事侵略,无数大别山儿女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奔赴战争前线。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有200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捐躯。革命时期的安徽金寨县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在“忠”与“孝”两难间,大别山父老乡亲明白“天下至德,莫于大忠”的道理;在“利益”与“真理”关系的抉择中,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选择了为革命真理而献身。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