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双创大赛:高校实践育人的载体
2020年06月24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4日总第1954期 作者:张晶 秦在东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互联网+”双创大赛既是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课,又是国情教育的思政课,更是人才培养的新“金课”。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积极回应时代呼唤的守正与创新,关乎新时代育人使命和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创新领跑世界

  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是参赛高校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之一,已成为高校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给参赛大学生的回信,给亿万师生带来了巨大鼓舞。李克强总理对大赛作出批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这都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大赛和高校双创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五年来,“互联网+”大赛项目生动呈现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时代前沿领域的创新图景,为不断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站在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看,“互联网+”双创大赛已不仅仅是一项赛事,其已成为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关键抓手,成为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引擎作用的重要平台,最终将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变革。

  大学实践创新内涵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马克思提出的“改变世界”的意义来看,马克思把创新内涵赋予实践的概念,主张通过创新性实践来构建世界的未来和发展。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新内涵、新要求。

  1.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时代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高校双创教育。2010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大力开展双创教育,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此后,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创新创业”出现了32次,这就为我国双创教育的全面兴起吹响了号角。

  2.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陈宝生部长曾强调,“除了创新,高等教育别无选择,无路可走。除了革命,高等教育别无选择,无路可走”。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高等教育的理念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学方式须实现由单向度向多向度转变。双创教育正是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到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全方位、颠覆性变革,已然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革新浪潮。对此,有学者称双创教育为“撬动传统教育变革的支点”。而这个支点,正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坐标。

  3.新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应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合格时代新人的必备素质。由此,高等教育要以具有“敢闯的素质、会创的本领和家国的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未来就业模式要实现“就业从业到创新创业,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转型。“互联网+”双创大赛正回应了这一现实需求,激励大学生将创业梦融入中国梦,在主动践行创新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

  “双创”成为显学

  在双创教育热潮背后冷思考,发现高校双创教育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理念功利化、师资力量薄弱、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应注重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构建高校双创实践育人新生态。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认清双创教育新定位。新形势下开拓双创实践育人新局面,首先要正确认识双创教育的时代意蕴,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一方面,双创教育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加和,而是一场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刻变革,体现了新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质量观,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突破口;另一方面,双创教育既以培养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主旨,又致力于对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内生出道德和智慧之双翼,从而兼具“以实践立德”与“树创新人才”的双重价值。因此,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双创教育内涵的深度,审思新时代双创教育的新定位,对其重要而深远的价值内涵能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并形成普遍共识。

  第二,培育优质师资,打造双创“育人共同体”。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阵,如何发挥学科、科研等优势,有效融合社会资源,优化双创教育师资供给是影响实践育人成效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校、院、企业、社会为多元主体的“1+4”双创育人共同体,发挥主体联动效应。二要加强培育“教师+”优质师资队伍。吸纳校外创客典型、企业精英、双创专家等为兼职导师,专兼结合,强化实训,为实践育人提供优质、可靠、持续的师资保障。三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增强协同意识,提升协同能力,优化协同关系,促进多元主体间的有机联结与良性互动,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如浙江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主抓,学生处牵头的双创工作小组,各学院、各部门充分联动发挥协同作用,成为双创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牵引力和助推力。

  第三,形成协同机制,构建双创教育新生态。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实践育人生态系统是实践育人体系的高阶样态,可包括教学生态、组织生态和环境生态三部分。首先,协同推进双创自组织有序演化。教学生态子系统是核心层,由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构成,要抓好这两条“生产线”,确保双创教育的优质产出;组织生态子系统是运行层,要以多主体多机制协调,确保系统有序运行;环境生态子系统是保障层,包括内、外环境两个圈层。其中,内环境序参量如高校双创教育理念、工作模式、评价与激励制度等,外环境序参量如上级政策扶持、区域经济及创新产业现状等。三个子系统要协同构建,以促进双创自组织加速运转。其次,构建“课程+实践”同向双驱的实践育人模式。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应聚焦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将创新创业精神、技能和知识等融入现有课程体系,让实践育人的“显示度”增值;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全方位融合校内外双创教育资源,将双创场域从现实空间延伸至网络空间,通过“众创空间”、示范实训基地等,使实践育人实现“跨空间”增值。最后,以协同机制促进双创教育持续发力。构建多学科交叉、跨专业组合、校内外协同的“三融合”模式,探索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三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实践育人成效。此外,探索双创教育国际化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在创意孵化与实训等方面的集约优势,搭建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协同创新的国际化平台。

  浙江师范大学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通过建立项目培育优化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协同机制等,构建“面覆盖、点突破、重实训”的双创教育模式,曾获评浙江省示范创新创业学院,2019年“互联网+”双创大赛金奖数在全国师范院校并列第一、全国高校位列第八,并获主赛道高校集体奖等荣誉,成效显著。此时,浙师正满帆起航,力争打造特色双创样本。

  (本文系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长三角地区大学生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证研究——基于四类24所高校的调研与分析”(18GXSZ029YB)、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19JZD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