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媒体优势 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
2020年06月24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4日总第1954期 作者:王德祥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发挥新媒体舆论传播引领功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也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政治要求。

  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最便捷、最常用、最重要的传播工具。

  新媒体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所有的教育信息均可整合成一个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一站式”应用,打破了过去教育的单向度信息传递边界,海量信息的便捷获取不断消解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式,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两课”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时,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没有时空限制,许多不良信息和负面舆情泛滥,一些落后腐朽思想蔓延开来,致使大学生无法选择正当言行,严重背离了当代社会大学教育的道德要求。

  新媒体的普及使不良思潮的传播更为快捷。碎片化阅读、娱乐性调侃、跟风式思辨,是当下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它不仅瓦解了大学生原有的正面价值体系,而且在一些腐朽、反动的价值观念诱导下,使大学生对正面的思想教育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党和政府在学生心目中的主导地位下降,社会控制力减弱,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消减,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缺乏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使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功利化、利己化倾向。

  新媒体的普及给西方一些国家和敌对势力搞思想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新媒体强大便捷的信息环境,早已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和势力凭借其“网络信息强势”,对外进行渗透破坏的重要渠道,他们想方设法通过新媒体给大学生灌输其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鼓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诋毁、攻击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极力推行“和平演变”和实施“颜色革命”。

  多措并举运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产品。一是生产内容,使抽象化的思想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把思想引领的“大道理”转化为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小故事”,把“有意义”的思想转化为“有意思”的作品,通过微信、微博、博客、QQ等新媒体沟通方式,积极运用“网言博语”进行传播;二是要整合资源,建立现代传播体系,着力建设受众面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的媒介传播体系,增强国内国际传播能力,为中国先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搭建新媒体平台;三是要强化精品策划意识,运用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产品,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和中国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使网络文化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成为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

  构建全方位的校园新媒体平台,提高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水平。一是充分运用艺术、时尚、情感等元素,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沟通方式,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平台。二是要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正面主张,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要适应新媒体特点,善于发现和放大社交网络中的“美丽网事”“点滴感动”,推出“平凡英雄”,宣传“最美人物”,倡导“最美精神”,着力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新风。三是开展“三进(QQ群进支部、微信群进支部、微博进支部)四是增加互动(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新媒体互联、互粉、互转、互评)”活动,构建“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矩阵+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视频频道+校园手机报”的“六位一体”校园新媒体矩阵格局。

  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体。一是推进新媒体教学的话语转变,合理运用受大学生追捧的微博流行语,使思政课的语言更加亲民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二是建立教师专业微博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教育,建立学生群体微博平台,实现分散化的日常教育,建立平台之间的互动关系,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双元主体参与,双向反馈流动”的教育新理念;三是利用新媒体的共享性、开放性和点对点的传播特点,建立虚拟互助小组,聚集一群兴趣相同的学生在网络上探讨相同的话题或者就有关问题展开合作学习,分享有价值的资料,并不断影响周围的学生。

  结合网络意识形态需要,建设新媒体舆情分析与预警应急联动机制。一是注重培养一批政治可靠、专业水平高、大局观强的校园新媒体专家型评论员和分析师队伍,能善于疏导舆论,能以敏锐的新闻触觉,对舆情保持敏感,对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主动回应。二是强化对新媒体的效果评价,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公共聊天室、搜索引擎、留言板、报刊网站电子版等网络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及时掌握青年学生的期望和呼声,分析和预测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动向,预防不良事件和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三是打造校园“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代表正能量“发力”,促成“头雁领飞、群雁相随”的雁阵效应,最终取得新媒体平台上的话语权。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