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年05月29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9日第1936期 作者:曹兵妥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牵挂。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并主持召开了第一场脱贫攻坚座谈会——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决胜决战之年,总书记再次回到陕西,深入秦巴山区脱贫攻坚一线,在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智能联栋木耳大棚,同村民亲切交流,为柞水木耳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期间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在产业兴旺上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就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对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及文化特色进行识别,突出重点精准指导,整体夯实产业基础并实现产业升级。

  陕西省杨凌区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拥有7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7000多名专业农业科教人才,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形成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结合这一优势,杨凌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中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化农业建设,广泛开展绿色农业生产,将产业发展与人工智能相结合,通过转化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升级。陕西礼泉的“袁家村”,针对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和地域优势,以关中民俗文化、传统饮食为主题,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突出“关中印象”资源体验开发,通过民俗村落的改造与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了吃、住、行、购为一体的特色民俗文化村镇旅游地。调研发现,农业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数字化、文旅化、智能化等多种形式已成为可参考的样态。

  衔接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从政策上、经济上予以扶持,更需要农村中最重要的主体即农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创新创业的能力。以乡村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普及科学知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加强乡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改善乡村营商环境,促进乡村生产力发展。加强农业产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产品科技附加值,提高农民的主体创造创新意识,激发其内在脱贫致富的动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本。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打破了原有的资源分配模式,新的资本、人员、要素等涌入农村地区,改变了原有的乡村社会格局,对乡村政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要善作善为,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动力机制,激发各利益主体通过其自身努力实现乡村繁荣。以枫桥经验为参考,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发挥好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公序良俗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2019GZL014) 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