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伦理意义
2019年11月28日 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28日总第1825期 作者:黄岩

  10月16日,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夕,大会组委会公开发布题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文件,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时代背景、基本原则、实践路径和治理架构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阐释。这是国际社会对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创造性地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高度认同的集中体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凝聚大多数人的价值共识,其根源就在于它饱含着丰富的伦理底蕴。

  一是蕴含了平等尊重的国际关系伦理。网络技术发端于美国,在网络技术发展早期,就有学者提出“网络空间公域论”,认为网络空间是无所不在的(ubiquitous)以及无边际的(borderless)公共领域,美国是这一理论的坚定支持者。2017年,在美国主导下,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互联网上推动、保护及享有人权》的决议草案,该草案要求:“各国克制和停止任何干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行为,即便是在遭到了恐怖袭击以及选举期间”。这份草案名义上是保护网络言论自由,实则是保护技术发达国家对他国进行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的自由。在这一“丛林法则”的支配下,网络空间发展呈现出“跑马圈地”式的野蛮无序发展状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改变国际网络空间“跑马圈地”的无序状态,构建一种平等尊重的国际关系伦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众多网络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的广泛共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以平等尊重的基本理念为遵循,凸显网络空间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和命运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应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治理模式和平等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避免发达国家网络技术优势天然地转化为霸权优势,这既是对平等尊重的国际关系伦理精神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国际公平正义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倡导。

  二是体现了共享共治的全球治理之道。“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也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构建国家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着重强调的是“共享”,安全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着重强调的是“共治”。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个结构图景中,“共享”是动力之源,“共治”是安全之基。

  从技术上讲,互联网的本质就在于便捷共享。但在原有网络规则中,“共享”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对此,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在实际行动中,中国积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重要方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助推全球互联网合作创新,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中国组织召开世界互联网大会、向联合国提交《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推动《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发布等一系列行动充分证明,中国已经从网络全球治理的参与者逐渐转变成领跑者。世界各国只有务实深化合作,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才能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生机活力,推动全球网络治理进入新时代。

  三是反映了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旨归。“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网络空间合乎逻辑的延伸,这一价值理念背后蕴含着深切的人类情怀和厚重的责任意识。2016年,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中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扶贫”等公共服务事业,让人民办事少跑路,让信息流通更快捷已经成为现实。

  在国际社会的宏阔视野下,习近平主席强调:“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不断满足全人类对互联网文化发展的需要,倡议以“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理念。正因为如此,出席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Fintech Worldwide首席执行官简·阿比盖尔·托马森说:“我坚信(围绕互联网和治理所展开的)新的全球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互联网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由此可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彰显的是一种共进的理念,致力构建的是一种共利的关系,努力追求的是一种共赢的目标,最终惠及的是世界各国人民。这一价值理念的伦理意义是深刻高远而又厚重隽永的,它具有超越国家、超越民族的普遍诉求,必将为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石。

  (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