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知史爱国、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2019年07月16日 08: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6日总第1735期 作者:邱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历史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既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又是国家发展的镜鉴。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提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是以反证法、用“去史灭国”来刺痛人们的神经,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当前,我们应以贺信精神为指南,扎实推进历史研究,彰显历史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重视历史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正像记忆是每个人存在的证明一样,历史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历史为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集体认同,因而能够产生一种凝聚力,使人们在回顾集体的过去时能感受到与国家和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从而愿意以整体的力量来面对现实和未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与中国人重视历史的传统息息相关。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所强调的,“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

  一个国家如果不重视历史和历史研究,一旦集体失忆,整个国家和民族在前行中就会迷失方向。福楼拜曾说,我们对历史的无知使我们诽谤我们自己的时代,人们总是如此。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以各种方式将恶意攻击强加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之上,特别是对党史和当代中国史,其目的就是通过“去史”而颠覆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事实上,古往今来绝大多数文明的民族和国家没有不重视自己的历史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是背弃自己的历史而走向辉煌的。

  第二,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在当代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发挥知史爱国、凝聚力量的作用。历史的功能作用包括:认知作用,即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借鉴作用,即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和领导者治国安邦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教化作用,即运用真实具体的历史形象和历史事件以及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个人而言,历史能够启迪智慧,使人能够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就历史学科而言,鉴于它的基础学科属性,因而它与相当广泛的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许多学科发展的依托。在历史和史学的诸多社会功能中,我们应当明确,在当代中国,对于全部历史而言,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边疆史、考古等,首要的任务是发挥知史爱国、凝聚力量的作用。中国历史研究的各项业务工作,包括研究、编纂和宣传,都应当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围绕实现这一首要任务展开。

  在当代中国,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全国全民族的力量,而历史正是从思想上凝聚力量最有效的工具,即由知史而爱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终于在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上,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仍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比如,某些现有的经济强国对我国的制约因素在不断加剧,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等。面对这样的现实,当代中国亟须凝聚共识、增强自信、团结一致,把挑战和压力转化为机遇和动力,历史所应发挥的首要作用也正在于此。借助历史,让大众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诚团结、顽强不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此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

  第三,对于当代中国史而言,首要的任务在于发挥存史、护国的作用。在全部历史当中,具有特殊性质的是当代中国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宗旨是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因此这段历史除了具有一般史学性质,还有特殊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编纂和宣传,应与一般历史研究相区别,要特别重视和突出发挥其存史、护国的作用。所谓存史,是指站在党、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书写这段历史;所谓护国,是指坚决抵制和批驳一切丑化、歪曲党和国家历史的言论。

  留存怎样的历史,事关重大。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和编纂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全局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地对待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待和研究国史事件和国史人物,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力求得出合乎历史真实、反映客观规律的结论,从而真实地反映、记载共和国的历史和全党、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留存这样的历史,才能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存史的同时,当代中国史研究还需要在现实中积极发挥护国作用。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唯心史学和各种社会思潮,具有明显的政治诉求,它们片面引用史料,不尊重历史事实,任意曲解历史,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在社会上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当代中国史领域是它们的主战场,党史、国史事件和人物是它们主要的攻击目标,其危害不可小觑。当代中国史研究需要敢于向这些错误思潮亮剑,勇于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党史、国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的评价,坚持以党的两个历史决议为根本遵循,旗帜鲜明地捍卫党和国家的历史形象,并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