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毅: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前进方向
2019年04月04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4日第1667期 作者:杨建毅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四个坚持”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把论文写在时代步伐中。理论来自于实践,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当是反映现实、关注现实,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促进时代发展的研究。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既是学术研究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时代标志和根本路径。当然,立足于新时代的学术研究,绝不仅仅是孤立地研究当下,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必须在立足现实的过程中回眸过去、展望未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阔步前行。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砥砺前行,我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有责任深刻反映和解读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及其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必然;有义务讲清楚和研究透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及其相互关系;担当起总结归纳与广泛传播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创造的理论与思想的使命,用与时俱进的中国理论助力伟大的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对时代的最好回应,对人民的最大情怀。

  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于中国现实,植根于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民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从书斋走进社会,从脚不沾地到脚踏实地,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勇于面向火热生活,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善于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及时、准确而深刻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样的研究才有根基,才有社会影响力,也才有生命的持久力,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是抓住研究课题以及取得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坚持把论文写在人民心坎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抒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所在。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搞清楚为谁研究、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思想脉搏,着眼人民群众所思所惑,解释答疑,阐明道理,把论文写在人民心坎里。那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究竟应该为人民奉献出什么样的理论成果?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就是哲学社会科学要把能真实反映现实、观照现实,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的有内涵、有高度、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哲学社会科学要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营造出浓厚的家国情怀,让人民从优秀的精神食粮中得到思想启迪、情操陶冶、心灵温润,让人民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哲学社会科学要使先进的理论学说及其研究创新成为维护和坚定凝聚人心的“催化剂”,要使正确的道德风尚及其培育过程成为维护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凝固剂”。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前提,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的基本认识,就自然会把人民装在心中,也必然会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使优秀的理论成果能起到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总之,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标出了新的价值尺度,并促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自觉承担起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

  (作者系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