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兰:扎根田野 守望初心
2019年03月12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12日第1650期 作者:方兰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明确要求,在学术界引发热烈反响,产生强烈共鸣。我在长期的研究和工作实践中真切体会到,只有以人民为中心,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才能出学术精品奉献社会。

  自20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以来,我即从事与“三农”相关的工作。进入21世纪,我见到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既有欣慰,也有隐忧。“慰”的是中国国力迅速崛起,正在步入快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忧”的是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中国的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2000年6月,我第一次对陕西省礼泉县苹果产区的节水技术推广进行调查,欣喜地看到专业化果业生产为农民收入带来的提升、缺水地区的农户在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基层水利部门因地制宜推广多样化节水技术作出的努力。此后,我就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深深地定格在了“水”!多年以来,我在农业水资源配置效率、农业水价和农业水权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成果见诸于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并经常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用。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进一步增强了我从事“水”研究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立足中国实践,要求我们扎根人民,扎根田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正在做的事情为研究方向,用扎实的学术成果回应人民重大关切,以学术精品奉献人民;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要求我们不断强化理论主张的本土性,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用中国学术讲好中国故事。

  礼泉调研之后,我对西北、华北乃至西南地区的农村水资源管理利用情况坚持不懈地进行田野调查。首先是在水资源较为短缺的陕西省关中各大灌区及渭北旱原地区做扩展调查,之后在陕南南水北调中线做水源地的调查,这让我体会到雨量充沛的陕南地区灌溉农业与关中地区的不同。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我和研究团队发现对于农业水资源的优化管理、灌溉活动的高效实施,最重要的不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是灌溉活动中的主要决策和行为主体,即政府、供水管理单位、个体农户,这三者的行为优化对灌溉活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农业灌溉活动涉及政府、供水管理单位和个体农户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相应的融通机制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统筹起来,形成合力。因此,重视利益相关者作用,从需求管理出发,引入市场机制,是提高我国灌溉水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

  2010年,我们在贵州省安顺市的田野调查发现,西南大旱虽有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但不科学的农户用水行为加剧了该地区的环境恶化及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从此,农户在灌溉活动中的行为影响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2011年,我们在山西省大同市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影响灌溉活动的几个主要因素中,水价和政府补贴贡献最大,其次是灌溉技术,这意味着政府政策导向在农业生产和灌溉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2012年,我们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的农业水资源调查涉及陕西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的部分县市。我们发现调研地由于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状况不同,导致各地的农业用水制度、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惠农政策效应及农村生态环境等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此次调研体现为综合目标考察,由农业水资源利用推广到对生态环境及耕作制度的影响。

  “以人民为中心”是最大的初心。正是“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份初心,是牢记来时的路和为什么出发;这份初心,是始终为人民葆有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2013年以来,我和研究团队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西安市十区三县、甘肃省张掖市和西咸新区等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田野调查,这使一个观念越来越清晰地在我的头脑中显现:灌溉活动中的政府、供水管理单位与个体农户的作用及其行为优化,是决定我国农业灌溉活动优化的关键因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学术成果的优劣关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知识就是力量,力量需要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之中,真正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用扎实的调研深入人民,用实在的成果回报人民,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民,才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我们要带着这样的任务,回到各行各业的实践中去,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回答时代课题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