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庆红 周锦涛: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2018年12月13日 08: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13日第1595期 作者:莫庆红 周锦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在拉大,文化消费水平悬殊。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应当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激发人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人民文化活动。二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对中西部及农村落后地区的文化政策倾斜与支持力度,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高层次需求。三是增强地区文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是加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赋予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以新的表现形式,并加以补充、拓展、完善,更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增强其国际影响力。二是继承好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之中,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当前,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讲好中国革命故事,深入阐释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进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文化资源,结合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更新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各项事业提供坚实精神基础。三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的文化创造。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我们应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创新各类文化形式,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各个方面。同时,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第三,加强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推动世界各国文化进一步交流,不但是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只有创造全面、立体、多样的文化交流方式,才能更广泛更深层地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我们要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发展壮大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更广阔的发展,发挥更大的影响。我们应加快构建政府社会联动、文化资源共享、各方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战略,发挥集群优势,注重将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更紧密地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联系起来,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警惕外来文化霸权,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原则,时刻保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使文化交流发展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