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峻:更好发挥文艺作用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
2018年11月22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2日第1580期 作者:泓峻

  文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审美的功能、文化传承的功能、娱乐的功能,也有宣传教育的功能。把文艺战线视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文艺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文艺工作者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这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一重要使命任务,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和自身道德修养,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做伟大时代的歌者,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认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方面,好的文艺应该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文化风貌的反映,文艺工作者要做时代的“书记官”;另一方面,好的文艺还应是传播进步思想,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时代也为伟大作品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机遇。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将给思想文化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在文艺创作中直面这个新的时代,准确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全面反映新时代的风貌,用充满时代精神的作品激励人民更好地参与这场伟大实践。这是当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承担的时代责任,也是繁荣发展文艺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做伟大时代的歌者,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国家、民族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艺作品应该深入到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拉近与普通民众的情感距离,反映新时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和实践奋斗。只有真正进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示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历程和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才能真正触及当代中国经验,表现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从而谱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

  第二,传播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爱国主义的立场,认为爱国主义是文艺作品“常写常新的主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古今中外许多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都与对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成功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不乏表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佳作精品,这些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英勇前进。但也有一些作品在错误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的影响下,表现出“去中国化”、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在文艺作品中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任由这些作品传播蔓延,势必会起到瓦解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而表现历史真实,反映历史前进的规律,鼓舞人们积极进取、创造新的生活,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精髓。在文艺作品中尊重本民族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尊重那些推动民族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与社会进步力量,正面表现和热情颂扬他们,是每一个严肃的、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信心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有的基本态度。当代文艺工作者要正确看待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弘扬主旋律,表现正能量,在自己的作品中树立和传播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在创作新的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本民族过去形成的文化传统与艺术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在某些文艺作品中,确实存在着“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对自己民族文化缺乏自信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对文艺创作来讲,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文艺作品中弘扬正确的文化观,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当代语境中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滋养。

  第三,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艺,特别需要平衡好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如果只盯着市场,市场的趋利性就会导致文艺创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丧失精神操守和艺术原则。比如,有些文艺作品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还有的作品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过度包装等。这些作品败坏了社会风气,侵害了读者的思想精神。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格调健康、内容积极、形式活泼、具有人性的深度与生活的厚度,并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与情感陶冶的文艺作品。把追求商业利润当成最高目的,不讲品位、格调,不问立场对错,不顾及社会影响的文艺作品,对读者和社会是不负责任的,与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也南辕北辙。尤其是涉及青少年这一具有极大可塑性的群体时,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与积极影响上。在青少年群体的成长过程中,艺术作品是最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一个文化场域。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青少年在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其中许多思想积极、艺术精湛的作品对其人格的养成、人生目标的选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避免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是文艺工作者对祖国未来高度负责的创作态度。

  第四,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用高尚的情操引领时代风尚。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当下,一些人价值观缺失,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促进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艺创作者,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崇高的精神追求,从而努力成为社会的道德模范。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文艺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人们的尊重,做到德艺双馨。

  文艺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涉及文艺本质的问题。艺术作品中传达的真善美,必须发自艺术家的内心,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艺术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注重与道德的关联,而艺术家对社会道德建设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很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必须努力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切实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团结人、激励人,做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