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彦敏 白兮:以文化自信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
2018年11月15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5日第1575期 作者:邵彦敏 白兮

  文化自信,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具有重要意义。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意识形态领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与意识形态工作休戚相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构筑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屏障,是文化强国战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要义所在,顺应了新时代发展要求,凸显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理论使命和实践重任。

  文化自信事关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自信源于社会主体对文化思想体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丰富发展和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战略要求和重要部署,这也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遵循。文化意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实体及其承载的精神内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构筑文化的物质基础。只有立足于文化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视野,才能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意蕴、准确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

  文化的发展既需要各种物质载体和客观质料,也需要相应的认知主体和精神标识,以反映社会主体的观念意向和发展需要。作为社会主流意识与时代精神精华的集中体现,意识形态具有整合社会群体价值取向、引导思想舆论方向等功能。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是坚定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成果的自信,而且是坚定文化主体地位、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可以从更深的层面维护和巩固意识形态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共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体现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面阐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这一系列高屋建瓴、凝心聚力的思想结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科学性、时代性作出了铿锵有力的诠释。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离不开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离不开对中华民族独特文化优势与文化基因的传承转化,更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创新发展。坚定文化自信,不仅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而且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密切、相互作用。

  深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新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征程,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如下新态势。

  意识形态的理念定位更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维度,将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种类的需要作为发展格局的基础性考量,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观念的重要诉求,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切实保障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正当权益。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意识形态的价值旨趣侧重于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注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概括,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阐明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意识形态的内容结构更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的系统架构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逐步从以政治建设导向为主转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导向统筹并重,为我们从理论上系统阐释意识形态的内在层次提供了重要指导,增进了意识形态建设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作用。

  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更丰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时代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中国梦”“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富于时代性、创新性的重要概念,鲜明体现了意识形态话语凝聚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的价值旨归,主动讲好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显著增强了意识形态话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开拓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不仅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界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开拓舆论阵地、打造学术高地、传播思想先声提供了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彻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学术导向,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视角理解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度自信,但最为根本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高度自信。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坚持人民至上、紧扣社会实际、萦系时代话语,密切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沿动向,归纳总结新的经验规律,形成突出主体性、富于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勇于为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懈奋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文化创新,逐步构建思想精深、理论透彻、系统全面、严谨规范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为构筑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屏障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可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新认识,运用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新成果可以树立文化自信。更为重要的是,坚定文化自信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发挥了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强大作用,提供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通过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全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打造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新格局,努力开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实践研究”(15ZDC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