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历史典故滋养文化自信
2018年11月13日 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3日第1573期 作者:刘丽

  风云雄气象,笔墨辟鸿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和访谈中,多次精妙地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无论是对先秦诸子百家作品还是唐诗宋词,他都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鉴古镜今,发人深省。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而且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典故同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用历史的话语诠释新时代中国实践的内涵,既汲取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丰富营养,也赋予了其新的意义与价值,更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内在力量,为增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筑牢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读后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情感共鸣乃至精神激荡。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表征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价值理想,镌刻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守护中华文化,就是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与历史积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而该文化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常引用历史文化典故,可见他对文化经典的熟悉程度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挚热爱。他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从他所援引的历史典故中,既可以追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又能在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的传统民本思想,“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人格追求,“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政治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精神等,无不表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基因,散发着中华民族浓厚的精神气质。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无论何时,以上思想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一分子,最根本的是有我们民族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价值观,这既是我们最深厚、最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永恒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各种讲话、文章中,不仅增强了时代话语的表达力、感染力,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而且实现了当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对接与传承,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了中华文化立场,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崛起的精神力量。

  汲取中华文化思想智慧

  中华文化经典作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实践经验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思想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素养,他博览群书,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从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并且能够紧密结合实践不断加以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善于引用历史文化典故,将古代和古人的真知灼见援引到社会实践之中,这既反映了他的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也成为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成功典范。正由于此,美国《时代周刊》对习近平入选2014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的评语中如此评价:“他的稳健风格中散发着自信,吸引了全世界思想领袖的目光。”

  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历史典故可以看出,他善于从国家层面的为官、为政、敬民思想到个人层面的为学、修身、立德思想等引经据典,并能灵活地运用中华经典阐释治国理政思想,展示了大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比如,他以“政者,正也”“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打铁还需自身硬”说明对于政治以及治理本质的理解;他引用“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正确使用手中权力;他借助“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敬民爱民,强调民生工作无小事;他以“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借喻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历程;他用“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阐述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重大意义;他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说明只有实干才能兴邦,任何工作要干在实处、狠抓落实的道理;他用“位卑未敢忘忧国”“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指出学习对于党员和领导干部提升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在国际舞台上,他引用“计利当计天下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等等。这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丰富的中华文化思想智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严峻的考验和推进各项工作。

  彰显中华文化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不仅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尊重,而且洋溢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些典故既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拼搏,不懈努力。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来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的启示,完成历史重任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和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读史使人明智,文化乃是学以成人。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和发展一定是根植于中国历史与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国的事情应该由自己作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对于中国历史的深刻认知和强烈的文化自信,离不开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离不开中华文化给予我们的磅礴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贯通古今,走进历史文化,深入把握中华文化经典的思想脉络与历史源流,真正领悟经典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切实提升个人素养,使得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在立足新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融会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当代实践,使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展现出其永久魅力与熠熠风华。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