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龙烽:文学理论的边界与效用
2018年10月18日 07: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8日第1555期 作者:相龙烽

  一般而言,在文学理论中提到的文学作品,通常是指经典文学作品;与之相对应的是民间流行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作品,也称之为大众文学作品。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平台快速发展,大众文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我们需要重新反思文学理论的边界与功用。

  在我国现行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大众文学仍处于通常所认为的那种民间文学意义上。实际上,民间的、大众的文学即使进入文学理论视野,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自媒体平台上的网络连载等新型作品,在目前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虽然这些自媒体平台的作品与文学理论通常对文学的定义并不符合,甚至与“文以载道”的文学功能相去甚远,但其读者群却不容小觑。同时,这些读者的审美观念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整个文学发展的样态。

  从文学作为基本艺术形式这一现实出发,文学作品的接受应当是广泛的,其审美趣味应当是体现更多读者需求的。但在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空间里,读者常常来源于网民,而其阅读目标较难用传统的文学接受理论分析。在这个意义上,出现了一个所谓“小众审美”的审美新现象。尽管目前尚未有人对“小众审美”作出明确定义,但我们暂且可以将其界定为,通过阅读自媒体平台上出现的文学作品,进而满足对某种独特品位的追求而形成的审美趣味。小众审美,并非指审美群体(受众数量)之小,而指审美趣味之异。当然,其衍生结果也可能是小众群体的审美活动。在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学与小众审美是并生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不同于传统文学理论对文学的界定,尽管可能是非自觉的。这种文学生存与发展状态,对文学理论提出了现实上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文学理论与文学范围边界不断扩大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李衍柱在其《从定义出发,还是从文学实际出发?——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反思》一文中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的看法是非常有价值的。但仔细想来,他所谈的问题,还是在教材内部对文学的理解上展开的。尽管这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有影响,但仍难以满足当代文学总体发展状态对文学理论的诉求。

  如果从现当代文学中找到诸多经典作品还不算困难的话,那么从现当代文坛中找到耐读受看的作品其实也未必有多困难。问题在于,现在的审美情调明显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所谓小众审美趣味的文学如今已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除了在数量上庞大,在影响力上也异常强大;而本该属于人民大众的文学却往往成了稀缺之物。

  这里所触及的重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是给谁看的?对于现当代成名作家来说,文学理论是从中国古代和西方经典作品乃至他们的代表作中概括出来的,他们并不眷顾;而对于具有了大量读者的所谓“小众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往往“不在场”,即便有靠近的愿望,也往往被新媒体时代蜂拥而来的读者拒斥在外。因此,当代文学理论在现实层面上,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其边界与效用何在?

  所有问题集中在:文学理论究竟该有何作为?目前,首要的问题在于:在文学理论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把文学理论的学理意义、实践意义讲得清楚透彻,但是谁能在课堂之外赋予这些理论以生命?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现在的文学理论抛弃了传统的理论命题,会不会走上另一条“无边界批判”的道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对文学理论对各种流行的批评方法的依赖进行反思。这种依赖常被称为文学理论的“寄生性”。虽然这种对批评方法的依赖的确是文学理论的一个特点,但是当寄生体没有约束、批评方法失去具体批评对象和具体目标的时候,文学理论就会因失去自足性而沦为批评方法的附属物,尤其是在当代自媒体作品极速扩张的情况下,文学理论由于多样化作品的出现而完全脱离理论本体的情况就更容易发生了。应当说,文学理论时常带有部分的哲学色彩,但是哲学不能代替文学,任何批评方法都不能代替文学自身。

  由此推断,当代文学理论所走的种种文化批评的路子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种方式模糊了文学理论的边界,虽然看起来新鲜时尚,然而于现实的文学,尤其是自媒体平台所涌现的诸多作品,几乎很难产生理论应有的分析功能与实践效用。最终,形成一种奇怪的现象,理论看起来在说作品,可作品却感觉不到理论所应有的分析效用。两者之间除了作品的名字是相通的,基本是在各自陈述。两者看起来边界分明,但实际上是任何话语形式都可以越界对文学进行批评,并进入所谓文学理论的堂室之中。虽然对于哲学与文学的论争各有灼见,但对于文学理论而言,文学的思维方式、文学的批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应当有自身的价值,否则文学理论就没有意义可言。虽然在学术研究上可做跨学科研究,但作为文学理论这样一门学科,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实状况,如何实现文学理论的学科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清晰厘定文学理论的边界和底线,让文学的回归文学,哲学的回归哲学,伦理学的回归伦理学,等等。文学中虽有哲学,但纯粹的哲学理论未必胜任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审美性的挖掘与确认,而并非自我完善的理论神话。品得文学之美、生活之美,实为文学理论之最大效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