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贵: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人才观的演进及启示
2018年10月09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9日第1548期 作者:王玉贵

  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们党更加重视人才工作,提出并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200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6年3月,中共中央又下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不仅如此,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还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高等教育中的“985”“211”“双一流”等一系列建设工程。在开展人才工作的过程中,党的人才观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首先,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早在改革开放酝酿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此后,他又多次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江泽民同志也一再指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人才就是未来”。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以贯之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其次,从高度重视开拓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到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张。由于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因此在改革开放启动后,除设计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基本路径外,邓小平同志还十分重视对勇于改革的开拓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他要求先行开放的地区领导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杀出一条血路来”,并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此后,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深化改革的难度更大,因此党中央一再要求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比如,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任务;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这都充分说明了开拓、创新的重要性,而要成功开拓、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则在人才。同时,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另一方面,伴随全国人才总量的快速增加,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对此,胡锦涛同志曾提出,要尽快“打造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党政领导干部都应该成为复合型干部”。

  再次,对人才内涵和类型的认识不断丰富。改革开放之初,更多的是强调党政人才的重要性。例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这里所说的人才,主要就是指党政人才。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强调“人人都可成才”、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尤其是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预见,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对人才内涵和类型的认识必将更加深化。

  最后,对人才政治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贪腐之风有所滋生和蔓延,为此我们党逐步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曾一再指出,对领导干部的选拔必须重视道德作风建设,强调要坚持“选贤任能”“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进入新世纪后,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作了具体说明:“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这就具体阐明了“德”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是我们党的人才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发展。习近平同志更是重视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并再三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在上述人才观的指导下,我国逐步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人才强国转变。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各级领导干部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占98.1%,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43.9%,两院院士25名,初步实现了当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建立“科学中央委员会”的设想。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人才观的演变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四点启示。

  第一,坚持实践出真知的人才成长基本规律。党的领导人曾一再指出,要“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导向。这是由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价值所决定的。当然,重视实践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基础性教育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反而是要加强基础性研究、战略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人才的培养,为未来的实践指明发展的方向。在对人才的考核上,要“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

  第二,不断完善与人才工作有关的法律、制度建设,“用法制保障人才”。一是杜绝人才工作中的随意行为,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能在保持连续性中不断完善。二是在对违反人才工作法规的渎职、犯罪行为进行查处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三是可以据此对现有人才队伍中的“害群之马”进行及时处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尤其需要加大对学术造假和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科研人员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科研成果的审核和发布办法。

  第三,高度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而“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江泽民同志也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继续促进干部队伍和各种专业人才队伍的年轻化十分重要。”胡锦涛同志则提出“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特别是青年英才”,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对待。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各级党政领导都要“努力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以宽广胸怀、民主作风、科学方法发现、培养、团结、用好、服务人才,主动同人才交朋友,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形成一个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苏州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江苏省社会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