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18年09月18日 08: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8日第1539期 作者:张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态价值取向,而且指明了生态文明与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制度规约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生态文明维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为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方案。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破解“控制自然”观念、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现代化。从价值观念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秉持以“控制自然”为核心的自然观。“控制自然”观念的形成是近代西方哲学理性膨胀的结果。伴随科技进步,“控制自然”观念成为西方现代性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这种观念以自然资源和自然的修复能力之无限性为前提,视自然的经济价值为唯一目的,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极端化为物质财富的积累,追求经济增长的无限性。这不仅打破了人与自然既有的宁静与和谐,而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化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工具性关系。它遮蔽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西方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资本主义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立足于对自然的控制与改造,而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则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既肯定了自然的基础地位和优先性,又彰显了人的价值需要和主体责任,科学揭示了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价值遵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增强“人与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觉意识与责任意识,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基础。我们要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改变不合理的生产观、消费观及生活方式,使人们建立起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实现社会发展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超越“资本逻辑”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从发展方式来看,西方现代化进程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工业化模式,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生产是在遵循资本逻辑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除了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外,也给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消耗和破坏,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超越资本逻辑、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的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绿色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内在一致性,二者相得益彰,辩证统一。一方面,绿色即发展,绿色就是生态生产力,绿色就是发展方式。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水土、森林、矿产等自然物更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因此,要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保护生产力,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来发展生产力。要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立足于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绿色、循环、低碳的集约式发展模式,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依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实现最佳的物质变换。另一方面,发展即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关键,绿色发展方式就是使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既符合自然生态的内在规律,也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真实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使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的目标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现代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促进。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拒绝“以物为本”目标旨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从目标旨向来看,受资本逐利本性驱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以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积累为唯一目标导向,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以物为本”必然会使人受制于物,也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根本意义上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人类发展应有的价值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我们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只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而无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生活水平是不对的,而只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却忽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需要更是不可取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是单纯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而是将保护自然生态融入为人民服务过程中,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理念研究”(15CKS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