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
2018年08月30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30日第1526期 作者:黄娟

  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美好愿景与伟大梦想的根本条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提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要求深刻理解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绿色发展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生产、生活构成其三大要素。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是基本内涵。

  建设绿色生态 实现生态美丽

  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目前,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深刻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亟须建设绿色生态、实现生态美丽。

  形成绿色生态方式。生态方式是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根本态度与行为方式。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相对和谐;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征服自然、掠夺自然,人与自然关系冲突不断。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调整人的生态行为,形成绿色生态方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是基本态度,像对待眼睛、生命一样对待、保护生态环境是基本要求,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是基本方针,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是基本目标。

  构建绿色生态体系。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生态是三大要素,具体包括能源、淡水、土地,大气、水体、土壤,森林、湿地、生物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当前,我们解决各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应树立系统观念与整体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三型社会”。

  发展绿色生态环境。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需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一是资源绿色发展,即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区,煤炭等传统能源绿色化、清洁化利用,发展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和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二是环境绿色发展,即解决气、水、土等污染问题要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实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三是生态绿色发展,即解决我国缺林少绿问题,需要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发扬塞罕坝绿色发展精神,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让更多荒原、沙地披上绿装,绿化祖国山川、绿满中华大地。

  发展绿色生产 实现生产美化

  生产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发展生产是满足生活消费的前提。生态环境是生产劳动的重要基础,生产劳动是影响资源环境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关键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出路是发展绿色生产、实现生产美化。

  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狭义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取之有道、道法自然,对资源生态环境影响有限;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主要从事工业生产,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再也承载不了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方式,建立绿色农业、工业、服务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促进生产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构建绿色生产体系。长期以来,我们误将生产简单地理解为物质生产,将生产发展等同于物质生产、经济建设,忽视了精神文化生产、社会民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发展绿色生产、实现生产美化,需要以全面生产代替片面生产,实现物质、精神、社会等多种生产的有机统一,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物质、精神、社会等生产,发展绿色物质、绿色文化、绿色社会等生产,构建绿色、全面、和谐的新型生产体系。

  营造绿色生产环境。在何种环境下从事生产劳动,关系着生产者幸福、消费者健康、生态环境安全。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对生产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工作环境成为职业选择的考量因素。发展绿色生产、实现生产美化,亟须营造绿色健康的生产环境。当前,要确保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环境下生产劳动,还需依靠政府、企业、职工共同努力,携手共建共享美丽生产环境,提升广大职工生产劳动幸福感。

  培育绿色生活 实现生活美好

  相对于生产而言,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形式。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消费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需要处理好生活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努力培育绿色生活、实现生活美好。

  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狭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消费物质资料的方式,即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表现形式。不同的生态环境塑造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奢侈浪费攀比之风渐起,这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进入新时代以来,“光盘”行动、共享单车、绿色食品成为新的追求,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日益成为新的行为,良好的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构建绿色生活体系。生活内容、对象不同,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影响不同。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对资源环境影响较为有限;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疯狂追求物质生活,加上大量的物质生产,加重了资源环境生态负担。发展绿色生活、实现生活美好,应当摒弃物质主导的片面生活,追求绿色、全面、和谐的生活。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活等要求也日益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绿化物质生活、净化精神生活、和谐社会生活,可以减轻资源环境负担,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营造绿色生活环境。人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环境状况影响生活质量。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对宜居生活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在宜居环境中,需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整治城、镇、乡环境卫生。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加快解决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问题,增加绿地、绿道、公园等公共空间,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农村工作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农村垃圾、生活污水、饮水安全、厕所卫生等问题,把农村建成人居环境干净整洁、适合居民生活养老的美丽家园。统筹推进美丽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乡村生活令人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方向路径,彼此是辩证统一的。”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就是要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共赢、“三美”合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幸福观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反思与前瞻研究”(13BKS048)、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18VSJ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