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2018年08月23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3日第1521期 作者:徐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途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这一道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确立的重要根据和显著表征。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需要澄清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经进一步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发现,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四个要素的主体都是人,社会基本矛盾根本上是人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矛盾,它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就二者关系而言,社会基本矛盾具有普遍性,是存在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特殊性,是存在于社会发展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则是表现,前者决定后者;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是不变的,始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是变化的,随着社会发展,人的需要的层次和对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会发生变化。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它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存在和发展;而其他社会矛盾都是次要矛盾,它们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矛盾关系中,既有社会主要矛盾也有社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它聚焦于人的需要和发展状况的关系。次要矛盾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矛盾;人的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矛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等。在二者的关系中,主要矛盾,即人的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其他矛盾的状况;社会其他矛盾反过来影响社会主要矛盾的状况。

  第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关系。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主要矛盾。在二者的关系中,社会发展的状况决定人的需要的层次。随着社会发展的推进,人的需要层次会逐步提升。人的需要是一种缺乏和期待的状态,使人产生不断满足自己需要的冲动,这些冲动形成活动的动机和动力,以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价值并满足自己的需要,进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人的需要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一种需要的满足总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新动力。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不平衡、行业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和社会领域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发展潜力、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不充分。这制约着人民需要的状况,意味着某些地区、某些行业、某些领域的人需要的满足水平较高,另一些人的需要满足则受到较大限制。同时,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也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要求,又会推动实践,促进社会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构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判断实际上表明我们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根本战略,就是推动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解决这个矛盾的目的和归宿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与在此之前的人民需要相比,不仅层次更高,而且范围更广。它既包含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包含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更广泛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

  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意蕴。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我们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目标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和改革发展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和根本旨归,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确立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晶,是符合人民意志、体现人民利益和未来诉求的必然选择,是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能够更有效地推动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相统一的发展道路。我们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选择和历史选择的统一,而这两者的结合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体现了中国道路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的人民的选择,是符合人民价值要求的选择,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统治社会,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剩余价值。人生产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占有的就越少;人创造的财富越丰富,他自己就越贫穷,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是同一个过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一些人主张走西方化的发展道路。如果那样将完全失去社会发展的人民立场和人民价值取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选择的,是人民改革和建设的结果,它必然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必然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否则它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体现了中国道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逐步探索了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适合经济基础要求的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中国发展道路真正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创造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并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