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仕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2018年08月21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1日第1519期 作者:庄仕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资源和滋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又要客观理性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挥作用的限度和边界,并以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总是在传承中发展的,任何文化的发展过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世界上各个民族与国家都要受到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和基本国情,也要重视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凝结而成的集体智慧和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资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前提和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二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承接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决定了我们既要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精华,又要从中国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伟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等。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它们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们沉淀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有效地规约了人们的行为,调节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持了社会秩序。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延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历史必然,也是我们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智慧资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并不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文化根基和精神命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已经内化为中国人基本的精神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包容精神、修德思想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它也会失去生命力。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治理思想和治理文化,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有效治理的理念支撑。传统治理思想和治理文化中的重民主张、人本思维、教化思想、德政思想等,都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为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启迪。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力量之源和思想基础。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作基于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这个国家的文化血脉紧密相连,必然植根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为当代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既是中国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不是一味守着传统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新时代的视野下客观审视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等落后思想,不能不加区分地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的内容生搬硬套到当代社会中;另一方面,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文明对接,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以孝文化为例,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起到重要作用。但传统孝文化也有一些落后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有不少戕害人性的地方。传统孝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思想观念有相冲突的地方。对于传统孝文化所主张的愚孝、愚忠等思想,我们必须以科学理性加以消除,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对其进行转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从而使孝文化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作出新的贡献。在这类问题上,我们既不能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潭,也不能落入文化复古主义的藩篱,而应以科学的态度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

  以科学的原则与方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注重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我们应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二者相得益彰、协同发展。二是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相统一。要坚持融通古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厘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我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结合当代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变迁研究”(15YJC710085)、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治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16YA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