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升:以政治哲学研究方法探析社会治理
2018年08月16日 08: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6日第1516期 作者:韩升

  社会治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能仅仅局限在建言献策的“形而下”层面,尚需要提升到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层面来彰显其实践智慧。关注社会治理研究的政治哲学视角,才能使我们在社会治理问题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追求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实现社会治理研究在经验事实、理论框架、理念指引、思路拓展等方面的辩证统一。基于此,需要考虑以下四种社会治理的研究方法。

  第一,政治哲学文本研读与社会治理现实观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那些传承政治智慧的政治哲学文本,能够为社会治理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面对的政治哲学文本并非僵死的历史“故纸堆”,而是人类经验脱离日常琐碎的“形而上”表达,是一种可以穿透时空的思想形式,代表着实践智慧的传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些西方政治哲学的思想巨人,仍在透过他们的文本向我们传递着人类公共生活的永恒主题。经典文本代表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代表着人们自我认同得以实现的政治智慧的自然延续。阅读这些文本,就是在感受人类生命体的世代延续,就是在实现与先代思想伟人的隔空对话与思想共振。这是一种启迪,更是一种引导。在这样一层意义上,对于政治哲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智慧的延续,以及我们能够实现对当下时代最真实社会问题进行触摸、感受、体验和措置的现实观照的思想源泉。现实观照是出于真正问题意识的筹划性反思,不是对现存世界的亦步亦趋的复写与模仿,而是饱含了生命意识的改写性介入,体现了人类文化延续过程中的某些恒定不变、值得坚守的气质。正如列奥·施特劳斯所言,“通过倾听睿智长者讲话、阅读优秀史家的作品,通过游历和投身公共事务,有才智的人能够获得政治知识以及他们所需的政治理解力”。在政治哲学经典文本的研读和现代社会治理实践的参与中,能够突破事实与价值之间非此即彼的二元分裂而达到对全部生活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人类政治实践历史演变与社会治理内在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我们需要将人类理解、应对和处置公共性问题的历史和当今时代公共性问题的呈现结合起来理解社会治理。一方面,社会治理是人类政治实践的历史延续至今的重要形式,体现着政治文化传统存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社会治理是特有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实现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的秩序化表现,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自身内在规律性。实质上,尊重人类政治实践的历史传承与尊重社会治理自身的内在逻辑是内在统一的。从更深层次来看,社会治理的实践发展需要提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上才能实现从自发的盲目应对到自为的理性自觉,才能更具有面向未来筹划良善生活的反思能力。同时,以问题意识为指引的当代政治哲学理论自身在合逻辑性的发展过程中,也亟须将社会治理这种人类政治实践的重要形式纳入自身的理论视野,才能彰显其理论探究和学术研究不断臻于完善的自洽性。故而,对社会治理进行基于公共生活优化的政治哲学研究,体现了理论自觉与实践演化在历史与逻辑的协调统一中必须保持的思想张力。

  第三,内涵平等交流的哲学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研究方法。社会治理蕴含的民主协商精神内生着语言的构成性作用,代表了一种“非暴力”的抑或“去暴力”的话语政治形式。按照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的理解,“语言是我们在世存在的基本活动模式,也是包罗万象的世界构造形式。因此,我们总是考虑到科学的见解,它们附着于非语言的符号之中。我们的任务在于把通过科学而受我们随意支配的对象世界亦即技术世界同我们存在的基本状况重新连接起来,这种基本状况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可由我们操纵的,而仅仅要求我们尊重”。因而,哲学解释学超越了语言的工具论意义,将人的生存状况与语言对世界的显现关联起来,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就是取代暴力控制的话语政治形式。社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去暴力”的话语政治形式,基于话语协商的网络公共领域是其得以发生发展的重要空间,以及平等的参与主体之间的话语交流、融合于共享的政治存在论呈现。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论思维方式易于造成贬抑、压制的紧张对立状态,体现在政治实践领域中就是简单粗暴的上对下的单向统治模式;而哲学解释学的视域融合方法则将情境中的所有参与者的意志表达作为共同体生活的合理常态,每一个个体在这样的语境中毫无违和感,相反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满足感,并在公共议题的磋商中达成了自我实现。这也正是社会治理所致力于实现的公共状态。

  第四,多元视角、多学科交叉的质性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不可预知因素影响和困扰的社会治理具有异常复杂性,这需要一种超越单一学科背景的复杂性思维和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协同性研究方法,能够整合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并超越单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在此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研究带有较强的视角主义的反思性特点,研究者自身的文化特质及其所处的境遇构成了研究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分析、话语分析、常人方法论、日常叙事研究、文化相对性视角、扎根生活世界理论等都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契合了社会迅速转型中日新月异的社会情境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视角的变换、情境的适应、思路的调整能够确保社会治理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充分的张力,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不再是冰冷而僵硬的线条,而是充满体温与暖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治理需要我们以多个视角来感知与体认这个日趋丰富而多元的世界。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