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度实践创新
2018年08月16日 08: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6日第1516期 作者:贺新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制度和道路,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亟须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

  牢固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牢固树立,可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遵循。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的“两山论”从三个层面依次递进地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意味着“金山银山”、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兼顾发展和生态保护;“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意味着“绿水青山”、生态保护更重要,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绿色发展,增强发展的“绿色属性”。

  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能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内涵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落实。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保护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建立健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亟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法律体系,用制度和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应当着力构建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清晰确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并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制定权利清单,明确界定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的权利;改革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并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以及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和市场化机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相关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等配套政策;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简化用地指标体系,将开发强度指标分解到县级行政区,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合目前分头设置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形成中国特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构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改革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健全土地等级体系,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探索国有农用地有偿使用,不断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矿业权出让制度,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不断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的要求,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使用机制。

  构建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差异化绩效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综合考虑客观自然因素,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对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人实行终身追责,并启动国家环境保护督察。

  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不仅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天蓝、地绿、水净等生态需求更为迫切。“绿色”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一条主线,“绿色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党中央一直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由过去的“选答题”变成了如今的“必答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新常态下,就是按照新发展理念,通过绿色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化的生态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中国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之路的重大创新。生态产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产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清洁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产业模式。发展生态产业应当以绿色技术为保障,以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化”为基础,着力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完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通过创新能源技术和政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要求更新人自身的消费理念,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理念体现在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倡导吃绿色食品、穿绿色衣物、住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绿色休闲。绿色生活良好氛围的营造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层出不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乡村伦理的变迁与重建”(13CZX06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