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亮: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历史观
2018年07月24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4日第1499期 作者:高炳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坚定我们的历史信仰,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所谓“重新评价历史”为名,通过歪曲和否定中国革命史、党史和国史,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传播蔓延,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它往往把青年群体作为重要目标,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干扰和影响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危害不容忽视。为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广大青年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第一,引导青年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我们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坚定理想信念。一是引导青年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使他们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提高青年运用科学理论学习和理解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能力,更完整、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二是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历史虚无主义所设计的“还原真相”“重新评价”“反思”“翻案”等内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往往利用多种话语策略掩盖其政治企图。因此,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不断提高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能力。三是针对青年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青年是互联网重要的使用群体,他们也比较容易受到网络上传播观点的影响,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更热衷于借助网络进行碎片化、隐蔽性传播。针对这种状况,我们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传播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对策遏制其蔓延;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学会科学理性地分析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尤其是涉及历史方面的观点和内容,培养他们分析和比较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思维能力。同时,要根据互联网传播特点,用青年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话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主流价值观念,提供向上向善的符合青年人口味的高质量历史文化产品,从而使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第二,引导青年认真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出主观化、情绪化、选择性、片面性的特征,其实质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是与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赋予人类正确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锐利思想武器。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我们才能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到新水平,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当前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上。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准确把握中国历史的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教育,增强青年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与说服力,为他们掌握这一科学的历史观提供坚实基础。只有这样,广大青年才能不断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反人民性、反正义性、反真理性及其唯心本质的深刻认识,更客观、更全面、更科学地看待历史,从而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第三,引导广大青年勇于实践,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要前提。我们要引导青年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深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动摇整个社会的思想基础,削弱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我们要使广大青年通过社会实践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要使广大青年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用普遍矛盾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广大青年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要引导广大青年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广大青年都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善于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广大青年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机制研究”(FJ2017ZTB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