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霞: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2018年07月17日 08: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17日第1494期 作者:李素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坚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既是学术研究的殿堂,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和办学道路

  “办学方向”和“办学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和办学道路首要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也是对中国教育性质、教育方向的根本追问。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新的曙光,开启了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从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了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方向,回答了一个国家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坚持什么样的办学道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掌握在人民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和办学性质的根本性回答。

  构建高校各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现实指导力,亟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和改革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将其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推动党的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生产资料,其性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也影响着教育活动所生成的生产力的高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初步建设、稳步发展、规模扩大、内涵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同人民对教育的诉求和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统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高校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现代教育手段日趋创新,西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渐趋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基础,构建高校各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被概括为“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体现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应融入高校“四个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上升、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的基本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四个体系”建设要立足中国、融通中外。“四个体系”建设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的教育既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封闭僵化,而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为我所用,在“扬弃”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要摒除西方错误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构建“四个体系”的逻辑基础是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高校构建“四个体系”的价值本源和实践路径。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综合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综合改革,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则反映为人们对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美好期许和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应从进一步化解矛盾入手,以满足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目标。教育既不是无根之木,也不是无源之水,教育的“根”和“源”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我们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综合改革,还应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没有变,我们要立足这一基本事实,既不能超越社会实际将高等教育规划为乌托邦教育,也不能滞后于社会发展实际而影响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

  在新时代,作为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工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供求关系进一步调整、资源配置存在供需矛盾、评价标准趋向多元。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高等教育不能全面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依然存在,人们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科研服务经济和社会建设的能力;改进管理模式,增强高校自主办学能力和办学活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的制度优越性。

  教育问题从来都不仅是单一的教育问题,而更多地是关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维度;教育活动开展也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多元主体;教育环境由一维空间向三维和四维空间转换;就教育活动本身而言,也是在教育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的交互作用中向前发展。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教育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亟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实践。唯物辩证法主张从事物内部出发,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研究客观事物。二是注重教育内部本身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加强党委、学工部门、“两课”教师、行政机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联系和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全员育人的生动局面。三是注重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经常性等特点,聚焦机制创新、部门协调、学科建设、组织建设等“关键环节”,提升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效果。四是从高校发展本身出发,注重其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外部要素的联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方位大教育的理念和思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后现代历史观冲击下唯物史观的自觉与自信研究”(15AKS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对我国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YJA710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