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书翰:打好新时代改革攻坚战
2018年07月10日 08: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10日第1489期 作者:严书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总目标中蕴含两个很重要的判断: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二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关于第一个判断。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的全新社会,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苛求前人,只是指明解决这个课题的极端重要性和艰巨性。

  关于第二个判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提出过很多的现代化要求。比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提出过方方面面的改革目标,但大多是从具体领域提的,比如,提过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具体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顶层设计,党的十九大重申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能否作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顶层设计,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为什么改”,是指为什么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由我们的奋斗目标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是指引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精神旗帜,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伟大奋斗目标和伟大梦想的巨大动力,这已被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所证明。

  “为谁改”,是指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政治立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体现。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怎么改”,是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这个总体部署可以用“六个紧紧围绕”加以概括,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如何改到位”,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落地达标。也就是要回答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达到预期目标,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顶层设计的重要问题。对此,要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其次,要充分调动改革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进一步焕发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这也是调动改革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为重要的问题。

  党中央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是一张好的蓝图。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只争朝夕和钉钉子精神,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全面抓好落实,把这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

  党领导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如期完成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理论与评论》2018年第2期,原题为《打好新时代改革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使命》,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本栏目由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