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以系统思维推动新时代的移风易俗
2018年06月12日 07: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12日第1470期 作者:郭丹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良好的社会风气关乎民生国运。然而,移山易、易俗难。千年风俗一朝改,难的不是下决心,难的是有恒心、顺人心、建信心,难的是持匠心、秉善心、得合心;破旧立新成风气,难的不是定规矩,难的是转观念、广流传、成自觉,难的是抓基础、建章程、促长效。新时代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归根到底需要有系统思维,将移风易俗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将移风易俗融入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自觉遵守的行动指南;将移风易俗融入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找准移风易俗的推进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移风易俗率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由于社会认同是移风易俗行动的前提,因而其推进的基本逻辑应当是坚持“守”与“变”的结合,既要“守”住传统凝聚人心的力量,又要“变”旧立新引领现代文明,最终实现“平易近人,人必归之”的美好愿望。

  以“软环境”建设为抓手。美丽乡村不等同于文明乡村,“口袋”富了不等同于“脑袋”富了。移风易俗指向的并非村庄的硬件建设而是其精神文明,重在“软环境”建设。因此,应当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尽快革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努力倡树乡风文明新风尚,从根本上带动“民风”转变。

  以激发“内动力”为方向。人民群众既是风俗文化的传承主体,也是移风易俗的实践主体。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激发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移风易俗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推动移风易俗应当充分激发传统道德力量、自觉守法意识和模范引领作用,从内而外地带动“民风”转变。

  以形成“兴气象”为目标。一是兴风气。乡风淳,乡村兴,移风易俗就是要为乡村振兴铸魂,以文明新风焕发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兴气象”。二是兴文化。文化有根才有未来,移风易俗就是要做好传统文化的筛选器,以继承创新焕发乡村文化的现代“兴气象”。三是兴经济。“富脑袋”才能“富口袋”,移风易俗就是要激发村民自觉,以人才驱动焕发乡村经济的“兴气象”。

  践行移风易俗的融合机制

  移风易俗不仅需要“破得了旧”,而且需要“立得住新”;不仅需要获得百姓认可,而且需要有效取代旧俗,使新风俗在生活中蔚然成风,并转化为人民群众日常化、习惯化、自觉化的行动。

  将推动移风易俗与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相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移风易俗亟须与“三治”的乡村治理体系相结合,对当前农村风俗习惯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并结合新时代要求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科学文明的精神对陈腐守旧的习俗进行改造。

  将抓好移风易俗与推进脱贫攻坚相结合。脱贫攻坚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扶贫,帮助困难群众尽快摆脱物质贫困,更需要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发力,做好精神上的扶智和扶志。要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面貌,必须推进移风易俗,使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导贫困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形成良好的文明理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风尚,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而进一步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活力和动力。

  将推进移风易俗与实现乡村振兴相结合。乡村想要美丽起来,乡风必须文明起来。推动移风易俗,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议各级党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社会组织的帮扶作用,将移风易俗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树立移风易俗的系统思维

  人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移风易俗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既需要有“移”的决心,更需要有“移”的恒心。推动移风易俗,关键是要树立系统思维,把工作做细做透,持续发力,让人民群众在具有传习性、扩散性、教化性和持久性的良风善俗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法治”为移风易俗守形。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法治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对新文明风尚的制度化倡导,用制度规范和引导人们的风俗习惯,让法治引领传统文化习俗的现代化进阶;另一方面则是预防公共权力介入过深,以法治督促公共部门与社会力量依法行事,在依法履行公共权力的同时保障广大公民的个人权利。

  以“德治”为移风易俗凝神。移风易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德治建设,德治既是移风易俗的主要目的,又是其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应紧扣人民群众较为关切的宣传内容、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借助人民群众关心信赖的传播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于群众思想中,引导人们崇德向善、革除陋习、激浊扬清、移风易俗,形成社会文明新气象。

  以“人本”为移风易俗聚力。民风民俗的行为主体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的推行主体同样是人民群众。正因为与每个社会成员都息息相关,移风易俗尤其要有“人本”思维,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力量,既要善于用新办法、树新风气,也要善于用土办法、改老规矩,坚持把移风易俗和村规民约建设等同步推进,引导群众自觉自发除陋习、树新风。

  总而言之,新时代移风易俗应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系统思维在传统与现实、旧俗与新风、民心与民生、社情与民意间统筹考虑、整体布局、推陈出新、久久为功,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权益作为文明乡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作为移风易俗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树立文明新风,释放文化动能,不断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伐。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基于媒介素养成长的新型智库影响力分析和引导力研究”(15YBB05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