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源: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
2018年06月05日 08: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5日第1465期 作者:李师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我们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脉络,继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从而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求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是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出现了大企业、大资本家,另一方面却产生出相对过剩人口,他们的生活日益贫困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两极分化会削弱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求人与自然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马克思曾以土地为例,严厉批判了“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的行为,要求土地的占有者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这里马克思形象地指出,人类应该以家长般负责任的态度使子孙后代能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当前,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要结合中国实际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将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例如,探索以绿色工业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坚持旅游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实现绿色扶贫、生态脱贫,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二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不搞人类沙文主义,把人类的利益完全凌驾于自然之上,也应避免激进的生态主义,不能完全放弃经济发展而保持所谓的“生态平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在供给侧实现最优配置,在确保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产需要的同时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

  第二,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协同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时候,从未撇开自然孤立地、抽象地讨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他们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另一方面,他们也强调人类活动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自然和社会三者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人类通过实践活动,造就了自然与社会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不论是社会、自然这两个独立的子系统,还是自然与社会所组成的更大的系统,都分别要求保持内部的平衡稳定。因此,人类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尊重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而且要自觉地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协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因此,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经济模式一味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弊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改善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三,科学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自然资源分为两大类并分析了其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但人类如果任凭实践活动需要,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违背客观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而毁灭森林,最终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此外,他还列举了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把山北坡的树木砍光,不仅毁掉了畜牧业的根基,而且遭遇山洪,等等。恩格斯列举的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人类不尊重自然界的规律,掠夺自然资源,最终会带来灾难。恩格斯对此总结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对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当前,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要具备顺应自然规律的资源利用能力。首先要抓紧完善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创新自然资源管理方法,构建长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如加快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用能权改革等;其次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减少资源利用后废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瞄准世界资源利用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掌握新技术发展和突破的主流方向,从而更科学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

  第四,提高以科技治理环境的能力。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必须依靠科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将原来不能利用、只能排放的废物加以循环利用。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可以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变废为宝,将大规模生产时产生的废料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新的生产要素。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始终强调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科学技术创新对环境治理的支撑作用,培养以科技提升环境治理的能力。首先要形成以环境治理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生态环境领域中短、中、长期环境污染治理科技创新规划;其次要加大对环境治理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在财政资助的基础上,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发挥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的同时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最后要充分发挥产学研作用,注重环境治理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及产业化,鼓励研发机构横向合作、加强与企业互动,不断激发科研机构环境治理技术创新活力。

  第五,培育永续发展能力。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发展观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种代际之间动态延续的发展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前人对绿色发展经验的探索和总结会成为后人持续不断追求绿色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推进绿色发展是在代际之间不断传递的事业,其永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培育永续发展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良好的绿色发展人才培养氛围;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人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把公民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并代代相传,使之成为驱动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我们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