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上华: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平安建设
2018年05月31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31日第1462期 作者:龚上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则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层面论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这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径,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从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来看,我们亟须正确把握如下八个关键问题,方能更好地促进平安建设工作。

  一是要用现代治理的理念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因此,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在平安建设中,应当进一步推进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治理手段由传统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治理范围由平面向立体转变,治理模式由分割向系统转变。

  二是要用系统性思维加强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公共安全、社会治安防控、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治理等四个体系,这是用系统的方法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平安建设中,应当注重创新治理机制,从源头上治理,正确处理好前后关系、标本关系、疏堵关系;坚持系统治理,处理好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内外协调关系;坚持综合治理,注重多维视角、多种手段、多管齐下。

  三是要用“推动创新+挖掘资源”的方式提升能力。在平安建设中,要通过充分挖掘大数据和现有的成熟技术来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同时,要改变某些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不愿”“不敢”“不会”开放共享数据资源的状况,通过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机构来更好地开发和应用大数据。

  四是跳出当地,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平安建设工作。我们应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出发,以全省、全国甚至全球视野来看待平安建设工作,把平安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需求作为前进方向,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五是超越就事论事的传统思维模式,跳出平安建设的业务看平安工作。我们需要培养全局意识和前瞻思维,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以及国内榜样的先进做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从高处、远处着眼,从小处、实处着手,做好平安中国建设工作。

  六是在地方层面有效破解联合执法中的突出难题,建立健全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平安中国,是一场持久战。要全面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关键在于构建长效机制。我们应尽快改进联合执法这种非常态的治理方式,变堵为疏,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引导,变“人盯人”为信息化管理,变突击行动为建立长效机制。当然,如有必要还需将专项行动、联合执法等形式作为有益补充。

  七是形成政府和群众的双向合力,构建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协商的本质就是有事好商量,就是寻求社区治理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是实现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就越和谐。要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综合采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和民主协商等多种手段,提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控制在局部的能力。”在平安建设中,可以通过规范的民主协商制度平台和体制机制,或者基层协同治理,让城乡社区居民等各行为主体个别分散的意见要求得到有组织、有秩序的表达,使社区治理中的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得以妥善化解,在社会基层实现利益多元化整合,从而形成多元主体围绕实现公共利益而协同共治的局面。

  八是增强补短板的意识,攻坚克难不懈怠。我们应当紧紧抓住平安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如基层基础短板、安全稳定短板、信访维稳短板、共治共享短板、作风稳定短板等,把“短板”作为着力点,做好“防、处、改”文章,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努力取得标本兼治的成效。

  总之,我们应当通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来切实加强平安建设各项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把握理论上的精神实质,也要探索实践中的创新发展。其次,要更加重视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原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积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再次,要更加注重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坚持“立足当前,注重长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的原则,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最坏处准备、作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做好平安建设工作。最后,要更加注重平安建设的责任体系建设。坚持“重在平时、重在日常、重在经常”的原则,重点抓好基层基础建设,时刻牢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有效防范各种突发事件,降低事故发生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长三角农民政治意识分化与基层治理创新研究”(14BZZ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