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超: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
2018年05月24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4日第1457期 作者:杨志超

  高校肩负着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在学科引领、理论传播、思想育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第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这就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性地位。我们要在高校的研究与教学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作用,同时,要积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等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互动与协同创新,引领和带动高校其他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学科合力。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平台和学科阵地,进一步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研究阵地涌现出来,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支撑作用。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深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理深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改革持续推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不断提升。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要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相应二级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凝练形成与所教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深入研究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对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成果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增强基本原理与现实发展的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及时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成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第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研究人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一方面要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规划,实施符合马克思主义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建设,明确各二级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有效衔接、理论提升与能力培养同步推进、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拓宽人才选拔视野,健全激励机制,从人才队伍结构、科研支持、业务培训、条件改善等方面,努力建立科学有效、具备可操作性、符合理论工作特点的人才保障体系,从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2017M610149)、2017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前西北地区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与引领路径研究”(YB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