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渊基: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观
2018年05月17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17日第1452期 作者:黄渊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论断深刻回答了新阶段、新常态和新形势下我国“如何看待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孕育于我国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浙江湖州从卖矿石到卖风景,关停石灰矿,依托山水空气发展旅游催生乘数效应,让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从靠山吃山变成养山富山,既保护了青山绿水,又享受了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就缘出于此。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此考察时提出了这一科学论断。而在此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在长汀推进林区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长汀从荒山到绿洲再到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如今,福建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将大田县列为全省二类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煤矿、铁矿“关停并转”,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将矿山建设成了公园、工业园、物流园、田园和家园;泰宁县大金湖治湖治渔,不仅湖体重回洁净,湖鱼个头和数量也大大增加,渔业和旅游业风生水起,农民收入成倍增长;永安县实施碳汇林项目,在纽约碳汇交易所挂牌,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新路。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观指导实践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叫停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场职工们纷纷办起家庭旅馆,“白雪”变“白银”,“比拉木头强多了!”目前,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广袤的原始森林里,多年不绝的伐木声已戛然而止,数以十万计的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从“砍木头”转为“种树木”“看林子”,生活轻松了,环境变好了,收入也提高了。又如,河北武安市活水乡从开铁矿到搞旅游,七步沟景区游客逐年增加。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殷切叮嘱要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晦涩理论或者一纸“空头支票”,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已在实践中开出绚丽之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观,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自信,必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着眼未来,需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观为指导,重点谋划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展低碳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自觉的绿色生活体系。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结经验,顺应民心,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快河流、湖泊和近海海域的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攻关和重点区域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开展分类性、全面性、综合性处置,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加强第三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污染防治,倡导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尽量减少生活垃圾污染。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督管理,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三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切实划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保不越红线。开展沙化、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土地生产力。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承载力。

  四是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监管。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主动性、生动性和联动性,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形成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共识共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力度,在各项检查、绩效考评、评优评先等工作中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严格环保督察和环境执法,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