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琴:共筑亿万网民美好精神家园
2018年04月24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4日第1437期 作者:吴学琴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交往、消费娱乐的重要媒介,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对国家、社会、人生的看法。如何推进互联网领域,尤其是网络社交平台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提高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满足亿万网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日益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课题。继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信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之后,他又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维护网络安全”,为我们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互联网步入纵深发展阶段

  近年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发展迅猛。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7.53亿;微信朋友圈、QQ空间使用率分别达到87.3%和64.4%,微博也有40.9%。微信、微博已成为网民主要的社交工具和发声平台。从用户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30—39岁、10—19岁三个年龄段网民占比分别是30%、23.5%、19.6%,总计占比73.1%,这意味着5.5亿年龄在10—39岁之间的网民在使用手机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从用户职业构成来看,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企业/公司一般职员占据前三位,分别占25.4%、21.3%、12.2%,这三类人群几乎占网民总数的60%,总计超过4.5亿人。从网民月收入来看,3001—5000元占22.4%,2001—3000元占16.6%,500元以下占12.5%。这几亿互联网用户从网上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呢?统计报告显示,4亿以上的网民用于即时通信、看新闻、听音乐、手机搜索、地图导航、网上支付购物和游戏,3亿多网民用于网上银行、网络文学、旅行预订、手机外卖,2亿多网民用于微博、收发邮件。此外,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7个小时,每天平均近4个小时。

  从上述数据判断,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企业/公司一般职员等收入不高或暂无收入来源的群体,每天花费约4小时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获取信息。无疑,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凭借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快、互动功能强等特点,逐步成为网上内容传播的重要力量。比如,截至2017年9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3.76亿,每十分钟更新一次的热门话题能够迅速形成网络舆论热点甚至影响舆论导向,继而形成不可估量的舆论效应。

  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任重道远

  同现实生活一样,网络空间也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语言暴力等负面消极内容。例如,使用字母、图片、漫画等形式诋毁党和政府、抹黑英雄模范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今天的网络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各种力量角逐博弈,抢夺网络话语权。十九大以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已得到有力传播,各种网络违法乱象得以有效控制,但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任重而道远。

  第一,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引导力仍待提升。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使用在线政务服务的用户已有4.85亿,其中,支付宝或微信城市服务平台使用率是44%,成为使用最多的在线政务服务方式,而政府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的使用率仅分别为23.1%、18.6%,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空间的引领力度。

  第二,网络上的学术探讨容易上升为政治争论。如今,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以学术批判为名的尖刻谩骂、肆意攻击,进而在政治层面乱贴标签、扣帽子,极大损害了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例如,只要有文章出现了“斗争”“革命”等字样,即被部分网民判定为“左”,扣上走“老”路的帽子,使一般的学术讨论转化为政治攻击。

  第三,各种社会思潮在网上跑马圈“粉”。当前,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思潮依然强劲,明哲保身的犬儒主义也呈蔓延之势,西方“普世价值”论更是极具迷惑性。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网络空间平台,刻意编造和虚构历史,特别是肆意否定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党史、国史,给部分网民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比如,有人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实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评功叫好,有人罔顾史实,刻意“戏说”“恶搞”历史事件或英雄人物,更有人主张帝国主义“侵略有功”等。

  第四,境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强力渗透。依托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低成本,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教育和学术交流之便,向部分网民进行价值观渗透,传播错误思想和言论,逢中必呲,逢美必捧。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交锋的主战场,其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的传播媒介。正所谓“得网络者得人心”。

  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

  为了满足广大网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组建一支政治思想坚定、组织能力突出、熟悉网络运作、富有开拓精神的“红色”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涉及政治、历史、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能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解读认识误区、拓展知识视野的传播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又要有熟悉网络社交平台传播规律、预见意识形态发展动态的舆情管理人员;还要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活跃用户”,及时进行转发、评论,向微信群扩散、向朋友圈分享。

  第二,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主流意识形态产品品牌或栏目。据统计,2017年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共开通政务头条号账号70894个,即便是占据中央国家机关头条号阅读量之冠的中国政府网,其平均每条阅读量仅10万次左右,与7亿多的网民规模相差甚远。因此,根据网民阅读时间碎片化、场所不固定,以及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制作小批量、多式样、多规格的意识形态产品。目前较为流行的把国内外大事动漫化,并嵌入声音、影像和相关链接,即是创新意识形态产品的有益探索。又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全文发布的同时,推出了短短800字的极简版,非常便于网络空间的精准传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治理机制和技术管控。一是完善个人实名制注册,加强网民自律和自主鉴别能力,以减少对有害信息的传播。二是依托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针对所有网络平台用户建立一个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便于统计用户使用、扩散有害信息的次数,使网络监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加快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推动网络舆情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四,发挥学校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作用。当前,我国网络空间的主力是10—29岁的青少年,而如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全方位讲述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形成涵盖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哲学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国民教育体系,真正把“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伸。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与引导,夯实广大网民的思想基础,提高其网络素养和鉴别力,他们才会主动成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中坚力量,网络空间自然会风清气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研究”(14AZD041)、教育部社科司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任务成果“如何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哲学基础”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