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小敏: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04月12日 07: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12日第1429期 作者:仇小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新问题,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并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判断。它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与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并抓好我国经济工作,保持和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新特征、不断创造发展新动力、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新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判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是经济发展大逻辑、大趋势的现实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组合、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基本向好,稳中求进,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等特征没有变。但目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例如,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急需得到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等。为此,我们一方面必须确保经济相对稳定、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不断优化,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经济发展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区别,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时应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要抓住新时代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抢占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努力做到观念上转变、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判断上来,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不断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这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针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征,我们要不断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是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积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只有不断创造发展新动力,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第三,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新特征,不断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都是为了把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只要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跃升而达到更高水平。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研究”(17BKS08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