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农 刘海鑫:提升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从全国两会热点谈起
2018年03月29日 07: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9日第1421期 作者:杨先农 刘海鑫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举措。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与会代表热议实现文化建设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走出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体而言,我们可从聚焦时代要求、彰显中国特色、拓展传播载体和展现世界意义四个方面入手,增强我国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聚焦时代要求

  当今时代,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一时代要求出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保持文化建设的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构建既能满足本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能在国际上有效传播和平理念、人文情怀、共享价值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三个“关系”就是增强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必须始终聚焦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必须始终扭住的着力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我们要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持续用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凸显现代意义、体现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始终聚焦时代要求推进文化建设,始终聚焦时代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也是“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必由之路和题中之义。

  彰显中国特色

  中国文化的特色既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孕育自不屈不挠的革命文化,还丰富于昂扬奋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为增强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我们亟须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红色基因结合起来,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如何实现这样的结合?如何彰显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中国方案,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最宝贵、最具感召力的特色从何而来、因何而生,又深刻揭示了努力彰显这样的特色就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熔铸过程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交相辉映,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

  拓展传播载体

  当今国际文化环境复杂多变,要在党的领导下增强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既要拓展多样传播载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国际传播载体作用。有鉴于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担当者有着明确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的担当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文化“走出去”,要发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机构、文化协会等的桥梁作用,其要义就是拓展多样传播载体。首先,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传统传播观念,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科学制定顺应乃至引领国际潮流的对外传播政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对外传播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协同合作水平。其次,各类企业应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帮助文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而企业自身也应实施精品战略,塑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企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再次,各种社会组织应充分借助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协会、学会、研究会等载体和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创新文化交流议题,丰富文化交流方式。上述文化传播主体多样性发展格局的形成,归根到底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此,应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为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注入强劲动力。

  展现世界意义

  实质上,增强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就是在国际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并在中国—时代—世界的多维视域中做立体式的话语表达与文化传播。为此,我们需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三个方面都具有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要注重推陈出新,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新的活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谐万邦等价值追求,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贡献;革命文化国际传播要注重话语转换,凸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际传播要彰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团结一心、砥砺前行的可贵品质,展现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里的“人民”既主要指中国人民,同样也包括世界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际传播,可为世界人民谋和平、谋发展、谋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全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为了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时代担当。这一伟大倡议是一项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参与的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文化国际传播既是这一倡议的题中之义,也是这一倡议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同的必然要求。“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三个“超越”是对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所展现的世界意义的凝练表达,是对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生动诠释。

  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为了提升新时代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我们亟须聚焦时代要求、彰显中国特色、拓展传播载体、展现世界意义,更好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引领世界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阔步向前。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